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退位让贤 > 第五百一十五章 驭人之道!老朱的西巡路!

第五百一十五章 驭人之道!老朱的西巡路!(2 / 4)

若无圣旨,便由大臣依例办理。

若有明诏,方按旨行事。

如此分权设制,既可减轻天子负担,又能提高政务效率,避免事事皆赖皇帝裁决而致朝政壅滞。

当然,若有大事临头,政务大臣或军务大臣认为事关根本,必须得有皇帝御旨,自己又不敢擅作主张,而陛下又迟迟未发批示,他们便会觐见皇帝,请求圣上裁断,以正事理。

如今大明朝内外事端繁多,大小事务皆堆积如山,实在难以一一亲理。

西南金川之战,自然重要,但尚未到“十万火急”的程度。

既无崩盘溃败之警,亦无摧枯拉朽之捷,一切都在稳步推进,尚属可控之局。

递呈陛下的几份简报之中,自然也有提及此战,记述得中规中矩,按例行文。

皇帝是否,是否细览在心,他们并不清楚。

既未见批示,又无召见大臣面授机宜,他们便默认此事无需特别请示天听,自行斟酌裁决。

这种默认与沉默,本身也是一种君臣之间磨合后的默契。

朱允熥早在数月前,便已定下了西南战事的战略总方针,并将具体指挥权全权交予军务处,由他们独立统筹调度、掌控战局。

除非出现特殊情况,比如急需大规模增兵,或是取得足以震动朝野的重大战果向他报捷,否则相关信息多半只会在每日简报中寥寥数语提及,不会专门奏请皇帝过问,也无需向他逐一请示。

这一段时间,朱允熥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注在科研领域,日夜奔走于大明科学院与京师大学之间,亲自指导一项项新技术的研发和落地。

他对所收到的各类简报,往往只是匆匆翻阅,草草一瞥,更多时候干脆束之高阁,未曾细览。

遗漏一些信息,再正常不过。

这一阵子,他最常翻阅,甚至几乎每日必读的,是由大明科学院与京师大学联合编撰的《科学前沿》月刊。

与《大明科学》期刊及其各专业子刊不同,那些刊物更偏重原理阐述与技术论文,行文艰深,术语繁复。

而《科学前沿》则是面向决策层的简明科普,内容直观清晰,重点突出最新科技成果、工业动态及其潜在应用。

例如,某某科研机构近期攻克了哪项核心技术。

某座大型工厂新研发什么样的生产设备,提升了多少产能。

又或是某种新式机床、新型火器的试制成功,其性能优于旧制几何、制造成本下降几成、功能拓展几项。

凡此种种,皆详加列举,便于朱允熥快速掌握大明的科技发展情况。

他之所以这般关注这份科技专报,是因为自己前世所学的那点“杂而不精”的知识,虽然不能写论文,却在评估项目、指点方向、提出关键构想时屡屡奏效,有时甚至能一言定成败。

也正因如此,他的心思与热情几乎全倾注于此,而对朝政军务,不免便显得有些漫不经心。

在朱允熥看来,大明军务处聚集了天下最老练的将帅,个个久经沙场、身经百战。

战术如何布置、兵马如何调动,实不必他这个皇帝事无巨细地掺和其中。

更何况,如今的大明,国力鼎盛,军备精良,火器之先进,远不是西南那些土司的乌合杂兵可以抗衡的。

就连山高路险、气候恶劣的自然条件,也难挡大明科技加持下的步步推进。

在他心中,战争的胜负早已成定局。

最新小说: 悠闲的都市怪谈生活 穿成四福晋后我过上了退休生活 庶子无为(科举) 我在749局的那些日子 抗战:从亮剑开始的批发帝国 三角洲行动:拐一只麦小鼠回家 让你当书童,你替少爷科举中状元 靳总的隐婚甜妻又上热搜了 末世后,偏执狂大佬她洗心革面 人在大理寺,开局还王妃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