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里落针可闻,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钉在肠系膜上那簇晶莹的异物上——说像碎钻太过刻意,倒似初冬第一场雪落的霰粒,疏疏落落嵌在粉红的组织间。
“雪花肠,还弥漫性的。“陈岩没来由想起啤酒屋的招牌套餐:冰镇雪花配红肠。那咸香与麦芽香交织的滋味,与眼前这幅诡异画面形成荒诞的对比。
无影灯将那些“雪粒“照得璀璨夺目,每粒都折射出冷冽的光。
麻醉机的节奏声突然变得刺耳,像是提醒众人回归现实的闹铃。
“不对,小孟,有痰培养。”陈岩忽然打断了“小孟”的话语。
“陈主任,痰液嗜酸杆菌培养的确是阴性,但阴性不代表没有结核。患者还有少量胸腔积液,胸部ct上有类似于陈旧性结核的影响标志。”
“小孟”又开始“啰嗦”起来。
“小孟“有条不紊地展开论述,如同书写一份严谨的病历:从鉴别诊断到初步判断,再到最终确诊,每个环节都辅以详实的依据。
整个分析过程耗时颇长,但这次没人贸然打断。
站在一助位置的二线教授,脸上原本的戏谑之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愈发凝重的神情。
无影灯将“小孟“的表情映得冷冽如霜,它平静的声音在手术室里回荡,像在宣读某种不容置疑的判决。
监护仪的滴答声不知何时变得异常清晰,仿佛在为这场人机交锋计时。
虽然“小孟”说话不像是正常聊天,类似于写病历,还是甲级病历那么啰嗦,一看就不像正常人。
可是!
它说的有道理。
一切的一切都证明“小孟”的判断是对的。
“那我该怎么办?”陈岩询问。
“第一,切肠系膜送病理活检,活检结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肉芽肿性炎,请排除结核。”
“小孟”把病理科经常用的模式都说了出来。
“第二,做相关检查,鉴别诊断,排除结核的可能。”
“第三……”
“第八……”
“小孟”滔滔不绝的说着。
陈岩沉默了,一句话都没说。
等“小孟”终于停下来,孟良人连忙用肩膀撞了一下“小孟”,堆笑弯腰,“陈主任,小孟说的有点啰嗦,但大概就是这样,具体手术,您来。”
“嗯,老孟啊,你给小罗教授打个视频……先打个电话,问问他忙不忙。”
“好。”
孟良人早已料到会是这样。
尽管“小孟“的分析滴水不漏,可陈岩这种老江湖,怎会轻易把决策权交给一台机器?
在陈主任心里,三十年积累的临床经验,远比算法生成的诊断报告来得可靠。
哪怕他嘴上说的再怎么好听,实际行动里也会极其谨慎。
无影灯下,陈岩的眉头越锁越紧。他摩挲着手术刀柄的拇指突然停住。
就在他犹豫的时候,听到老孟的声音。
“罗教授,您忙么?我在手术室,陈主任找台上会诊。”孟良人简短的描述了场景,和ai一样。
“好好,那我给你打视频。”
视频拨通,孟良人调节角度。
“陈主任加班急诊手术呢,辛苦。”罗浩温和的声音传出来,让陈岩心中一定。
“小罗,ai诊断是肠结核,你再帮我看一眼,要真是的话我就关了。”
“哦,弥漫性雪花肠,这可不常见,我也只在论文上见过,平时都是听柴老板偶尔说过几句。”罗浩道。
罗浩一搭眼就说是弥漫性雪花肠,和“小孟”的诊断一模一样,这下子陈岩放了心。
原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