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目光都看向乌玄明,但听他道:“在迎回大光显之前,便让大延琳将军摄政,毕竟刚刚复国,朝堂有不少事需要处置,也是为了渤海和百姓考虑。”
殿中贵族闻言也觉得有理,摄政而已,大延琳还是够格的。
“好!”诸人点头应下。
大延琳朝他们拱了拱手,又道:“多谢诸位信任,既然如此,本将也还需人手相助,乌将军,暂请你为本将副手,共同治理,如何!”
乌玄明笑着点头,“恭敬不如从命,听大将军吩咐!”
接下来,大延琳又委派几人稳固政权和安定民心,比如在忽汉城雕刻复国碑,记载此次抗辽功绩,当然主要是要突出大延琳和乌玄明的功绩。
此次,虽还没寻回王裔,但也派了使臣赴大宋、高丽、日本,寻求外交上的承认。
最重要的国内五京留守,大延琳也安排了将领,有他自己人,也有乌玄明的人。
而后,便是处置辽阳府的契丹留守官员,若有想留在渤海国的契丹人,必须要剃发,留渤海人的传统发式,若还有人留契丹髡发,一律按谋逆罪论处。
而后,恢复渤海国三省六部旧制,自贵族中选用合适人选任职,开放龙泉府海港,重启海上贸易来恢复民生。
因为战争而导致的荒田,也重新颁布法令,允许民间自行垦荒,免税三年。
同时,重铸渤海自己的钱币,誓要将所有辽国统治的痕迹抹去。
“但眼下我渤海还是势微,定要寻求大宋庇护才好啊!”这些贵族能答应大延琳暂为摄政,也是因为大宋最先接触的也是大延琳,而此前送来的国书,也特地是给到了大延琳,为其复国而道贺。
虽没有写明支持大延琳称王,但其态度也是让诸人不得不重视。
“也不知大光显有没有子嗣,不然可派为质入宋,还能以此请求大宋给予弓弩还有火器制造技术。”有人叹了一声。
大延琳闻言不觉好笑,大宋难道会因为送过去一个质子就将那些技术送给他们?
未免想得太好了!
“使者入宋时可以提一提此事,但具体大宋会不会给予支持,或者给予何种支持,还是不要太抱希望得好!”乌玄明朝诸人道:“但我们可先称臣纳贡。”
他们目前最大的敌人还是辽国,而女真完颜部也同大宋捆绑紧密,他们已是称臣,渤海国为何不能照做?
届时不管辽国再发兵,还是完颜部同他们有矛盾,大宋不会因为渤海国没有称臣,而有所偏帮。
“好,那就拟表,如此一来,礼品也要备得丰厚些才好!”
之后,他们又商议了诸如重新编撰史书,恢复渤海文字,每年举办纪念抗辽胜利的活动等。
会议散后,大延琳回到自己住所,脸上阴沉得可以滴出水来。
几个亲信上前,说道:“将军不必同那些老头一般见识,就算找回大光显又能如何?兵马都是大将军你的,也只听你大将军号令,届时让他将王位传予大将军你,谁敢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