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士徽听闻此事,便动了建造龙宫的念头。
为此他不惜耗费重金,差人从江东购来上好的楠木,誓要以这副龙骨为基,建起一座惊世骇俗的“龙宫”来。
……
另一侧,曹丕正积极筹备禅代大典,密遣左右遍探朝野舆情。
察访既毕,其心自明:当今许都之地,十之八九皆对汉室不报期望,望其早登九五。
往昔坚拒汉室旧臣,早已于几次清洗后涤荡殆尽;
余者纵有微词,亦只敢腹诽,终是默然认命。
而戍守边疆的曹仁与夏侯渊两位老臣,闻得此事之后,一同表达了对曹丕承续帝位的支持。
曹丕暗暗思索:彭羕之言,诚不欺我。
若错失此番机缘,恐怕以后再难有这么好的篡汉之机了。
而后,又问华歆,当下之际,皇帝反应如何?
华歆敛容直言:“陛下如今已是心灰意懒,早无恋栈帝位之心。
连日来唯以医术药典为伴,终日沉浸其中,似已将天下事抛诸脑后。
他私下里不止一次与我言,只盼着王上登基之日,能恩准他卸下龙袍,做个寻常乡间医郎,走村串户为百姓采药疗疾罢了。”
曹丕闻言,面上顿时漾起喜色。
略一沉吟,乃转身朗声道:“这说的是什么话!陛下若真有此意,孤岂能亏待?自当以王公之礼相待,赐他锦衣玉食,保他安享天年。莫说想做医郎,便是想当工匠、厨子,也尽可随他心意。只要不踏出封地半步,便是仍循皇帝旧礼,继续称朕,又有何妨!”
曹丕还是睿智的,对退位的皇帝施以善待,是维护这场禅让之举名正言顺的关键。
那话说回来,他有没有想过把退位的皇帝送到荆州,以恶心刘备?
他想过,但放弃了。
他真不怕刘备半道上把皇帝杀了。
也不怕刘备将皇帝软禁,效曹操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
因为若至那时,刘备虚伪面具终为之揭露。
他就怕皇帝到了刘备那里,叔侄俩为了延续大汉国祚,生成了一条心。
刘协说被曹丕逼迫,毁禅让于魏之言,反于公众面前禅让于刘备。
使刘备称帝具备了极强的合法性。
刘协或进位太上皇,或退位王公,都要比当个亡国之君要强得多的多。
而后,叔侄俩一起号召天下义士攻伐大魏,匡扶汉室,那曹丕可就亏大发了。
因此,将刘协安置在曹丕势力腹地的某处,既允自由,又尊礼遇,再严加监视,实为最为妥帖的处置。
华歆将曹丕将要对他的安排告知刘协。
刘协闻言,竟感动的流下了眼泪,言道:“魏王还是忠厚之人啊!”
华歆对刘协的表现很是满意。
他觉得有些事,可以进一步探讨了。
“陛下,若要行这禅让大礼,需依循古制:
届时陛下须于百官之前,向魏王读禅位表文;魏王自当辞让,陛下则需再请。
如此往复,必成三让三辞之仪。
待至第三次,陛下为显赤城,乃要躬身叩拜,力请魏王登基,直至魏王被迫无奈,勉强应允,亲扶陛下起身。
至此,禅让大礼才算圆满。
陛下,这般仪节,您可愿依从?”
脑补出此情此景,刘协瞳孔剧烈的一抖。
但还是挤出一丝笑意:“朕愿依从,朕愿依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