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明白,主公虽承帝业,但亦不能草率而为。
当先遣使遍告天下,详述天子血诏托孤之实、汉室危亡之境,以正视听;
再择吉日设坛祭天,昭告列祖列宗与苍生祈愿;
继而依循大汉礼制,完备登基全仪:
定年号、设百官、修历法、正服色。
待一切就绪,再受万国朝贺。
终将正统之名传遍四海,让天下知汉室有继、天命所归。
但这些事的细节,法正也不是特别清楚,毕竟礼制仪轨向来繁琐,需得精熟汉家典章者方能周全。
但有荀彧在,一切都有章可循、万无一失。
而且不止有荀彧,许靖刘巴者,亦对汉家故典、朝堂仪制烂熟于心,可共辅此事。
然而,还有比他们更了解此事的人。
那就是刘禅。
自刘备入蜀后,刘禅的授业恩师已从来敏换成了许靖。
先前,来敏早已坦言:“公子天资卓绝,才冠同辈,敏才疏学浅,实难承此教席。”
而彼时荆州一带的名士,或因敬畏刘备父子的身份,或自认难当此任,竟无一人敢应允执教。
直到刘备寻访到流寓蜀郡的文坛宿老许靖,知其德高望重、熟谙经史,这才郑重延请他为刘禅师,专司公子的学业启蒙与德行教养。
许靖早年便以才学名动天下,与堂弟许劭并称“二许”,曾主持“月旦评”品评海内名士,一言一行皆能影响时人声誉。
曹操之“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便出自二人之口。
后许劭去世,许靖四地辗转,名为周游,实为避难。
先往交州,后去巴蜀,为刘璋礼遇。
再后来,曹操入蜀,未能力敌,无奈而降。
最后,刘备入蜀,赶走了曹操,许靖与诸多蜀将一道归于刘备。
虽说有“择主而事”的争议,但却是巴蜀之地无可争议的文坛领袖。
刘备曾问其:“先生观阿斗如何?”
许靖看了半天未说一言。
最后,在刘备的追问下,许靖才言:“公子眼底却有不符年龄的沉静,绝非寻常稚子。此子如蒙尘明珠,来日必光华自现。”
按说,刘禅的表现已经比前世好太多。
但似乎在许靖看来,他还远远没有表现出最佳的状态。
阿斗自己也纳闷:难道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许靖最终答应收刘禅为弟子。
但并不教习章句训诂、经史细义,只与他论述治国之道。
阿斗的观点往往令许靖震惊。
根本不像七岁孩子能说出的话。
此等天选之子,自当精雕细琢,以助其成伟器。
然此时,许靖需为主公筹备登极诸事,无暇亲授阿斗学业。
阿斗却自告奋勇,躬身而言:“先生,阿斗愿为先生稍分烦忧。”
许靖抚髯一笑:“呵呵,主公登基,你便是太子,未来大汉的皇帝,这些琐事,自有人操持,不必亲历。”
阿斗轻轻摇头,语气恳切:“若太子一味安坐,不食烟火,岂非失职之君?我虽不知能担何等大事,但若因此了解诸事本末原委、利弊权衡,将来能做出正确决断,为朝中劳心劳力之士明断是非,分忧解难,那便再好不过了。”
许靖闻言,心中不禁感慨:
若此子登基,必为朝臣之幸,社稷之幸,百姓之幸也。
于是,让他拟出一篇刘备称帝后,规范朝堂礼仪、明确百官职责的诏令草稿。
坦率而言,这任务多少带些“刁难”的意味。
毕竟此时的阿斗才七岁。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并非刻意为难,而是许靖有意稍挫阿斗的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