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恭敬迎接,还是……武力驱逐?
答案,几乎不言而喻。
短暂的沉默与眼神交流后,一个更加务实、也更加隐忍的策略取代了原先的想法。
“我们……需要改变计划。”米迦勒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甘。
“的确!”拉斐尔接口道,他的目光扫过周围残破的景象和那些带着敬畏目光的民众。
“我们需要一个立足点,一个可以让我们休养生息、恢复力量,并重新了解这个新时代的基地。”
殿母帕米诗也缓缓点头“联合我们双方残存的力量,先在这里站稳脚跟,积蓄实力,静观其变,方为上策。”
于是,圣城与帕特农神庙这两股曾经或许还有龃龉的势力。
在共同的落魄与现实的压力下,暂时放下了过往,选择了联合。
他们经过勘察,选定了一座在之前海侵中受损相对较轻、基础设施尚存一部分的印度中型基地城市。
这座城市规模适中,既不至于太过引人注目,又有足够的基础进行改造和发展。
决心已定,行动立刻展开。
残存的法师们,无论是擅长战斗的圣殿骑士,还是精通治愈与守护的帕特农祭司,都投入到了重建家园的工作中。
土系法师加固城墙、重塑地基;
光系法师刻画防护符文、净化残留的污秽;
水系法师疏导积水、引来源头活水……
一座融合了圣城哥特式尖顶、帕特农典雅柱廊以及当地建筑元素的新城池,开始在废墟之上初具雏形。
他们自然也号召当地的民众参与建设。
一方面,确实需要人力;
另一方面,这也是建立统治基础、筛选可用之人的过程。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能够获得这些强大法师的庇护,远离海妖的威胁,已是莫大的幸运。
他们被分配去进行一些基础的体力劳动,清理废墟,搬运材料,修建民房。
紧接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浮现出来——粮食。
法师们拥有强大的力量,可以轻易击杀妖魔、建造城池,但他们绝不会,也不可能去亲手种植庄稼、培育蔬菜。
维持一个据点乃至未来可能扩张的势力的日常运转,尤其是最基本的生存物资,必须依赖庞大的普通人群体。
于是,在新建的城池外围,大片的土地被规划出来,民众在法师们提供的有限保护下,开始恢复农业生产,成为这座新兴据点不可或缺的“后勤部队”。
然而,在这看似和谐的重建画面之下。
圣城那套根深蒂固的、偏向独裁的统治模式,也开始悄然显现。
决策权高度集中于米迦勒手中,民众和低阶法师只有服从的义务。
资源的分配、劳役的摊派,都带着鲜明的等级色彩和强制性。
这些印度的民众,刚刚摆脱海妖的獠牙,转眼又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依附。
他们或许心存感激,或许只是麻木地接受,但在圣城绝对的力量面前,他们没有选择,只能听从安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