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我们都是九零后 > 第141章 语海破浪

第141章 语海破浪(1 / 3)

九月立在宿舍斑驳的镜子前,食指轻点微抿的嘴唇,绕口令“四是四,十是十”在齿间反复打磨。距普通话考试仅剩七天,狭小的空间里,紧张如潮水漫过每个角落。

晓燕蜷在床铺上,膝头摊开《普通话水平测试纲要》,书页被荧光笔染成绚烂的色带。那些重点字词旁,歪歪扭扭的舌头示意图格外醒目——弯曲的线条勾勒着舌尖位置,波浪线标注着气流走向,仿佛在无声诉说着练习的艰辛。

九月的喉咙因过度练习泛起丝丝刺痛,却仍固执地重复着易混音节。镜中,她因用力而微微发红的脸颊、专注凝视的眼神,与身后两个同样沉浸在练习中的身影交织,构成一幅奋力逐梦的画面。

窗外暮色渐浓,宿舍里此起彼伏的朗读声、手机录音的提示音,混合着纸张翻动的窸窣,奏响着备考的独特乐章。在这场与发音较量的征程里,她们怀揣着对标准普通话的渴望,在镜前、在书本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坚持与努力。

作为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九月比任何人都清楚普通话考试的分量。在师范技能的天平上,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与教学能力同等重要的砝码,这不仅关乎专业评级,更牵系着未来站上讲台的底气。班里的情况如同透明玻璃,一目了然——来自北方语言环境靠近标准普通话的十来个同学,或许能向二甲发起冲击;而青市本地的十几个同学中,能摘得二甲桂冠的也如凤毛麟角。城乡教育的巨大鸿沟横亘眼前,乡镇学校里,许多老师直到高中课堂仍不自觉地夹杂方言,“这个题的解发(法)”“恁(你)们注意听”这样的表述,早已成为学生们耳濡目染的日常。

九月的语言天赋在复杂的方言环境中野蛮生长。她能在当地方言、普通话、粤语间自如切换,甚至能听懂邻县少数民族语言里的只言片语。这份语言敏感度曾让她引以为傲,却在普通话考试前成了甜蜜的负担。在旁人眼中,这或许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勋章,可于她而言,却是通向标准发音路上层层叠叠的荆棘。

尤其是平翘舌音,如同盘踞在她舌根的顽疾。自牙牙学语起,“山”与“三”、“知”与“资”在她口中便如孪生兄弟,难以分辨。奇妙的是,考试时她能精准圈出试卷上平翘舌的正误,可一开口朗读,舌尖就像被无形的丝线牵引,固执地滑向平舌的轨道。初中语文老师曾握着她的试卷叹气:“九月,你心里明白,可舌头不明白啊。”

这些根深蒂固的发音习惯,像盘根错节的藤蔓,死死缠绕着每一个试图突围的音节。当她努力将舌尖抵住上颚,试图发出“真”字时,舌根却条件反射般僵硬;练习“长城”时,气流总在半途改道,变成带着方言尾调的“常层”。无数个深夜,她对着录音反复比对,耳机里传来的模糊发音,如同隔着毛玻璃的风景,明明近在咫尺,却始终无法清晰触碰。但九月知道,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她必须斩断这些藤蔓,让标准的普通话从心底破土而出。

上学期的普通话课上,九月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泡在了练习室。老师拿着发音器官图,手把手教她们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对着镜子观察舌位时,九月常常被自己扭曲的表情逗笑——为了发准“zh”“ch”“sh”,她的舌头像条笨拙的蚯蚓在口腔里蠕动,嘴唇也不自觉地撅成滑稽的形状。但笑过之后又会立刻严肃起来,“山”和“三”、“真”和“针”的差异像难以跨越的鸿沟。她开始在笔记本上记录:发“山”时舌尖要抵住硬腭前部,发“三”时舌尖轻触上齿背,这些密密麻麻的笔记渐渐垒成了一座小山。

然而,理论知识的积累终究敌不过实战的恐惧。每当想到命题说话环节,九月就忍不住心悸。三分钟内即兴组织出逻辑清晰的话语,对她来说简直比考英语专八还难。她尝试着列提纲,把可能考到的题目都写下来:《我的朋友》《难忘的旅行》《我喜爱的职业》……

最新小说: 今天毁灭世界了吗? 那年花开1981 八零年代探案日常 无上丹尊萧长风 开局一个大天使 快穿白莲花系统升级 我在现实世界加点修行 我的钢铁帝国 英雄联盟:上帝之手 来到原神的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