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武是肯定要收回的,王景崇那边,可暂时调拨些钱粮为他安抚成德牙将。”
刘继隆肯定了郑畋的建议,王式见状则是主动道:
“高千里吞并江西、福建二镇,接下来恐怕就是要对江东的宋威,浙东的董昌动兵了。”
“宋威、董昌,二人兵马加起来也不过七八万之数,而高千里麾下兵马恐怕不下十五万。”
“若是高千里真的讨平江东江浙,再依靠郢州等江北诸州,东进将淮南掌握手中,那高千里必然是殿下阻碍。”
“不若趁高千里尚未反应过来,等讨平大同、义武后,立即出兵将高千里手中江北八州尽数收复”
王式的想法,就是将高骈在江北的势力一扫而空,但刘继隆却不是这么想的。
他更希望能在江北决战,这样能减轻汉军的补给压力,且一旦在江北重创高骈,汉军横扫江南的速度还将更快。
反正淮南已经被黄巢、王仙芝这些人霍霍烂了,再烂也烂不到哪去,但江南不同。
由于黄巢并未在长江以南流窜太久,所以江南受到的兵灾还在可控范围内,整个长江以南的人口情况,要比历史上好很多。
兴许也正是因为如此,高骈才会幻想南北割据,重现南北朝局面。
“不必担心高骈的事情,宋威和董昌敢于先天下而斗,这说明二人实力不弱。”
“即便高骈真的出兵占据了江东两浙,我们也能出兵将徐泗收复,依托徐泗钱粮将南边的淮南收复。”
刘继隆对王式说着,众人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毕竟曾元裕和康承训的态度,众人基本都看在眼里,二人根本没有割据的想法,只想着将麾下卖个好价钱。
“曾元裕与康承训虽有意投降朝廷,可他们麾下之人恐怕不会乐意。”
对于刘继隆的解释,王式隐隐不安道:“臣出镇过徐泗与淮南,知道他们的秉性。”
“关东诸镇,皆以从军为荣,许多都将、列校、队长更是世袭罔替。”
“诸如忠武、宣武、义成等镇的兵卒,之所以能听从殿下敕令,放下兵器而转耕种,主要还是三镇老卒都在陇西、陇东两次战事中被殿下俘虏发配去了西域。”
“三镇后续招募的兵卒,虽然也十分跋扈,但大部分都是从农夫招募而来,只要给他们均分田地,他们自然能老老实实耕种,但其余诸镇就不同了。”
“齐鲁两淮及河北等地,虽然也出兵参加了关西几场战事,但老卒死伤不多。”
“这些老卒大部分都世袭罔替,根本不会种地,哪怕殿下分田给他们,他们也拾不起锄头来耕种,到最后只会为祸乡里。”
“殿下均分田地的政令,百姓与普通的州兵兴许会高兴,但这些跋扈的牙兵恐怕不会接受,除非殿下您能给每个牙兵都送出富贵……”
王式将他眼里关东诸镇最难处理的情况给说了出来,而这也是安史之乱后留下的顽疾。
想要根治这种顽疾,要么就是学赵匡胤,给予他们足够的富贵,要么就是学朱温,一夕尽诛八千家。
当然,除了这两种手段外,还有第三种手段,那就是刘继隆此前的手段,将所有牙兵正面击败,诛杀恶首,并将队伍打散,举家发配边疆。
相比较前二者,刘继隆自然更中意自己的办法,毕竟移民实边是他眼里同化边疆民族,扩充疆域的最好手段。
不提尚未收复的云南及安南、辽东之地,单说眼下的西域,尽管刘继隆已经迁徙不少人口过去,但西域的汉人人口依旧在十五万左右。
这个数量,勉强算是恢复到了汉人在西域鼎盛时的情况,但距离彻底汉化西域还远远不够。
眼下汉人在西域的生存空间,差不多已经囊括了东天山南北和南疆的龟兹、焉耆二地。
不过更西边的疏勒(喀什)、伊丽水(伊犁)及碎叶川地区,此刻都还被回鹘、葛逻禄人占据。
即便想要迁徙人口过去,也是十分不容易的,难度不亚于从河西迁徙汉人到龟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