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放弃城墙,这种用弓箭时代的思维制造出来的产物,在火炮面前没有多大的作用,可以在城墙上留一小部分士兵和火枪、轻型火炮,却不应该放太多人。
城内的狭窄也没什么用,除了给自己添堵之外,没有太多的作用,真的沦落到需要巷战的地步,己方也基本上快死光人了。
其次,名为护城河的臭水沟毫无意义,应该尽快填平它,可以空出地方,安置士兵和平民。
城墙外的民居也应该全部拆了,拆下来的砖石和木头,刚好可以拿来填充臭水沟。
现在的塔维茨基内外的米尼西亚平民并不多,剩下的人都受雇于防卫军,拿钱帮他们干活,没有人会站出来阻挡巴格尼亚士兵的行动,即便是有,拿点钱和大米就能将人打发走,不会碍事。
果园什么的,也要铲平,果树全部砍了,木头可是好东西,它即可以当柴火,也能用来加固城防。
如果砍不来,那就烧了,无论如何,塔维茨基方圆十公里内,都不应该留下一颗大树给敌人利用。
把护城河填了,民居拆了之后,空出地方后,就要同步挖掘战壕,战壕不需要太深,一米六左右即可,这应该可以躲避子弹和实心火炮的轰击。
战壕可以笔直,没必要太过先进,因为巴格尼亚的火枪兵没太多的文化,战壕太复杂了,反而不实用,另外实心炮弹不会爆炸,它掉在战壕内就是一个实心大铁球,顶多砸死一个人,但是战壕的背后必须要是斜坡,不能有任何障碍物。
这样即便战壕被人夺走了,守卫只要后退到第二条战壕内,就能用火枪、火炮对着占领战壕,却无遮无拦的敌人开火,将其统统打死。
围绕城市建立的战壕应该有三条以上,让里面的守卫拥有可以撤退的地方和战术纵深,一条战壕失守也不是什么要命的事情,用空间换取时间,巴格尼亚士兵还能把战壕夺回来。
战壕前应该布置木头拒马、铁丝网和铁蒺藜,以及钢轮打火地雷,减少给敌人活动、利用的地方,逼迫他们进攻之前,必须要进行工兵作业,消耗敌人的时间、精力,还有人命。
但是应该留出四条出击通道,这样一旦敌人在进攻后崩溃,就可以让己方的骑兵,或者是轻装步兵出击,收割敌人溃兵的生命,有效减少敌人的数量。
三条战壕之间应该相连,z字形,其宽度达到两米以上,这样可以方便里面的士兵在战争发生时携带小型野战炮、百虎齐奔这类武器进行机动。
敌人即便正对着己方阵地开火,铅弹和火炮都不能有效杀伤巴格尼亚士兵。
除此之外,还有战壕的炮位、排水系统、紧急厕所、守卫休息点、援军通道、战地厨房等布置,都精细到让人惊愕。
这一连串的建议被玩家提出来时,马洛少将认真思考后,就感到一阵眩晕。
因为这些建议乍一听感觉疯狂,可是马洛少将深思后,却觉得莫名合理,尽管这些理论完全颠覆了他对城防的认知,却让他觉得照做的话,并不坏。
更诡异的是,当王子的近卫头目们讨论“纵深防御“和“火力密度“时,他们眼中闪烁的是某种近乎先知般的笃定。
他们如此的自信,让马洛少将突然意识到,这些近卫谈论战争的方式,就像在复述某场他们已经经历过千百次的噩梦。
工程量很大,可是一旦完成,塔维茨基就真的变成一台绞肉机了,想要攻破它,就得填入足够多的生命才有可能。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机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