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出身的人有七十几名,这些人被安排干活,比如照顾马匹什么的,竟然没有人逃走,除了河西营看管严格,还有伙食不错。
按照军中规矩,这样的俘虏不许虐待,偏偏河西营的士兵大多数军纪严格,果真没人欺负这些奴隶,如此气氛下,奴隶骑兵没有很强的逃跑意愿。
再从冯庸派来的人挑选了一百余人出来,这些人大多是本地人,有家有口,在承诺不伤害性命,不追究责任,但是需要为河西营干活三年,这些人都选择了同意。
有了这近两百人,解决了河西营不少后勤问题。
才第三日,有些不知道说是单纯,还是傻的原草原奴隶,竟然理直气壮的请求加入河西营,听得河西营的老兵们啼笑皆非。
也因为这些小插曲,行军的路上倒是欢乐不少,河西营躺在车上的伤兵,不少也被逗乐。
这趟出关的经历虽然辛苦,可的确见证了很多,大家也变得更加团结,内心也越发强大,回想起铁骑冲到自己面前时,当时内心升起的恐惧,也觉得没有什么了。
这两日的行军速度很慢,第三日上午才开始快起来,车辆上也多了很多悬挂的马肉在风干,车营里的口粮还能撑半个月,不过将军向来谨慎,因此收集了很多马肉储存起来,能多一些储备是一些。
都是些磨人的功夫,一个人的时候也很难如此耐烦,何况是两千人的队伍,而平日里已经习惯严苛的军纪,所以并无怨言影响士气。
探马被派了出去,单于部的使者又来了,带来了新的消息。
不光单于会来迎接周军,单于还会带着部落的头人们一起前来,而且不会携带武器。
“没想到单于如此诚心。”通译陶升变了,说话的嗓门大,对胡人变得目中无人,十分张狂,连郑浩也看不下去,可王信倒是没理会。
郑浩很好奇,对将军想要更多的了解,不再是以前无所谓的态度,请教道:“将军应该不是这样的人,为什么不制止陶升。”
郑浩那崇拜的小眼神,王信熟悉不过,心里不禁有些感慨,不知道回去山西后,郑老爷子会不会后悔,送来自己身边的人,变成了自己的小迷弟。
郑浩很年轻,也有才能,王信希望郑浩能跟上自己的思路,随自己走的更久些。
于是王信问道:“你知道越王勾践的故事吧。”
郑浩一下猜到将军要举例子,点头说:“知道。”
“那你认为吴国被越国打败,是因为越国忍辱负重的原因吗?”
“难道不是?”
王信笑了笑,不以为然,自己从来不认为吴国被越国打败,因此吴国当初压榨越国的行为不对。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谓的讲道理,不过是心里顾忌罢了,人的本性就是不讲道理的,之所以要讲道理,是因为讲道理的利益更大。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呆久了,很多人有了错误的认知,认为有理走遍天下。
却不知能和你讲道理是因为一个国家,又或者一个群体,一个利益等等,而不是别人生来就应该向你讲道理。
“吴国被越国打败,只是因为吴国自己不行了而已,吴国打败越国那一代人老了、死了,吴国新生的年轻人不争气,不如越国的新生年轻人,自然被越国打败。”
不是吴国压榨越国,所以吴国失败的原因,而是吴国自己不行,才被人打败。
听完将军的解释,郑浩有些迷茫,这与他多年来学习的不一样,做人总要讲道理才对,以德服人啊。
之所以告诉郑浩这些话,王信希望郑浩能理解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
读书人是很重要的,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可读书读错了,学到了错误的知识,犹如数据库被污染的智能体,反而会带来巨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