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贵和武将不同,武将多少要按部就班,勋贵因为爵位的超品,所以担任实职更多的是靠帝心,只要能获得帝心信任,随时可以担任军中高官。
至于文官,文官更有规矩,反之就是太监。
所以与文官的反应不同,文官面圣,心里再欢喜,表面也要端着,讲究个荣辱不惊,获得士林的好评,才更容易升官。
勋贵更在乎圣人的信任,因此听到王信有私下面圣的机会,两兄弟内心惊起了滔天骇浪,比刚才听到张阁老还要震惊的多。
不等贾政开口,贾赦激动道:“此事万万不可马虎大意,王兄弟这些日子一定不要出府。”
心里对王家的不满,早就抛到烟消云外。
贾政也开口道:“此事我在朝廷里多关注下,信兄弟有什么需求,切记不要生分,面圣之事关乎重大,再多重视也不为过。”
两人连称呼都变了,生怕王信年轻,不懂其中的含义。
王信只觉得可笑,两兄弟的才能实在是不足,面圣当然是大事,可最主要的事情,搞清楚局势才是最重要,不是面圣最重要。
难怪王子腾要独树一帜,抢夺四大家的话语权。
自己不反对与四大家的靠拢,也是因为有自己的需求。
最初身份低微,需要有大佬庇护,双方各需索取,到了今日的地步,虽然已经入了朝廷的眼,可也更加离不开有一帮摇旗呐喊的人。
自己严进宽出,注定了自己的小团队发展缓慢。
那么为了团队的长远考虑,更加离不开四大家这样的外部势力,否则很容易是历史上浙江兵的下场,哪怕战斗力很强,可一旦朝中无人,轻易沦为别人的垫脚石被彻底抛弃。
四大家这样的势力,名头足,但实力弱,能帮得上自己许多忙,又不至于太过强势,让自己没有拒绝的机会。
比如贾赦,他要是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强迫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自己随时可以翻脸。
可要是张吉甫这种强势人物,更甚至周道丰,自己就必须牺牲很多自己的原则,因为双方实力悬殊过大。
有舍有得,所以目前的四大家势力才是自己最好的合作对象,而且还很重要。不光要埋头做事,还要抬头看路,一直是自己的做事准则。
于是王信笑着问道:“我和冯庸的冲突,朝廷的主要态度如何?”
听到王信的询问,贾赦和贾政才反应过来,差点忘记紧要的事了,感到不好意思,最后贾政才出来说道:“别的都还好,主要是兵部的李源,还有戎政尚书陶杰这些人,认为你以下犯上,不可助长此风,应该要严惩。”
听到戎政尚书陶杰的名字,自己和他还有些瓜葛。
当初自己在京营接到命令练兵,正是兵部和戎政尚书为了争夺京营改革权闹得不可开交之时,还有李源,此人是兵部侍郎,自己什么时候得罪了他?
朝廷局势太过复杂,贾政能力不足,陆仲恒太年轻,王信叹了口气,问道:“林公有没有来信?”
贾政回道:“我早就派人送信给如海,估算着日子,应该也快到了。”
贾赦插不上话,闷闷不乐的坐着喝茶。
王信点了点头,心里有了底,目前的话,按兵不动为上策,见招拆招。
朝廷至少要等到冯庸回京后才能做出决议,以冯庸乘坐轿子的速度,怎么也得十天半个月。
京城到扬州乘船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运粮的漕船更慢,因为漕船的规矩大,沿途需要清点,以及登记入册等等,更重要的是不在意效率利益,所以才需要一两个月之久。
但如果是乘坐快船,埋头赶路的话,有时候大半个月就能赶到,还有更快的就是驿道快马加鞭。
了解了下京城局势,贾政和贾赦也询问了大同的事,听到王信的战绩,虽然贾政和贾赦不懂兵事,也知道王信的厉害,只能感叹此人的带兵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