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的安德鲁盾、阿尔诺德斯的金古尔德(成色相当差)、勃艮第的查尔斯铸造的卡洛鲁斯银币、法兰西的小埃居、乌得勒支大主教的大卫和法乐威币、米兰银币、英格兰的罗尔(价值10先令)、科隆主教的莱茵弗洛林……
林林总总,种类超过百余种,随便出国做上几票生意,可能会收到一堆乱七八糟的金银货币,绝对让你换算到崩溃。
当然,你也可以为了避免换算上的麻烦,而仅选择一种货币结算,但这势必会影响生意规模,无法向其他地区扩展商业利益。
除了货币种类繁多以外,最麻烦的还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认定了。
因为,它随时会发生变化,商人的收益会因为汇率的变化而越发难以掌控。
有时候,许多货币上半年还流通得很好,下半年就因为战争、政权变动等原因而变得一文不值(主要是贱金属掺杂得太多,倒也不至于没有任何价值)。
还可能某种货币前些年因为其国王的坚持而拥有良好的信用,受到商人们的追捧。但后面等老国王噶了后,新王继位滥铸货币,就会搞得信用崩盘,其他国家的商人便不愿再接受该国商人的货币了,或是必须贬值才能继续流通。
尽管,这一百多年来,西班牙人将美洲海量的金银运回欧洲,使得整个市场上成色极差的货币逐渐变少了。
但是,还是有许多国家或者城邦在收到成色较好的金银货币后,为了弥补财政亏空,选择拿来直接熔了,然后再掺杂大量的贱金属重新铸造,并投入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在面对诸多外来金银货币情况下,神州大陆的做法倒是简单粗暴,而且行之有效多了。
那就是,甭管是来自日本的小判金、丁银,还是来自西属美洲的比索银币,乃至来自葡萄牙的埃斯库多金币(或银币),大明商人收到这些金银币的时候,根本不在乎它们所标示的币值,而是观其成色(含银量、含金量),然后……进行称重。
说白了,就是将所有外来的金银币也当称量货币使用,其地位和银元宝、银锭相同!
在日常使用时,若购买的商品价值低于一枚银币,那么便拿出银剪刀直接剪两半或几瓣,然后称重付钱,和散碎银两一样的效果。
要是怀疑金银币掺杂太多贱金属进去,不好意思,要么直接拒收,要么给你直接熔了,让行家验一验具体的成色,再谈支付几何。
这种称重“验钞”的方式是对的,因为当时欧洲各国普遍流行着一种骚操作——剪币,又叫偷银、偷金。
因为,此时的欧洲货币大都是金属冲压而成的打制币,其具有图案清晰,成本低廉的好处。
但这也使得很多货币的边缘不平整,投机的商人或居民就会用剪下货币边缘不平整的部位,然后将剪下来的贵金属碎屑收集起来。这样积少成多,不法牟利,造成了许多货币的金银含量和币值不相等。
比如,启明岛先后几次从走私合作伙伴佩德罗那里收来了数万枚比索银币,一枚枚皆如狗啃一般,有些银币不仅不规整圆润,而且货币边缘还明显少一圈,或者变薄了一层,唯有中间的图案尚能粗略可看。
这种货币,明眼人一看,就是不足量的,若是拿出一杆称来称量一下,必然缺了不少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