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街道铺设了水泥路面,街区也相继建起了大量砖木结构的商铺和住宅。
每周一次的集市日,更是热闹非凡。
周边土人带来了毛皮和草药,游商兜售来自本部的铁器和布匹,而小城商贩们则摆出自制的腌鱼、腊肉和手工小玩意。
孩童们追逐着滚铁环,笑声清脆。
客串的说书人惊堂木一拍,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傍晚时分,酒馆、食肆店里人声鼎沸,不同族裔的工人们在此畅饮,分享各自所见所闻的小道消息。
“张大酒肆”里,几个广东移民正用粤语高唱家乡小调,二胡声呜咽缠绵。
隔壁桌的辽东汉子拍着桌子起哄,顺手将刚烤好的鲑鱼尾塞进嘴里,油星子溅在粗布围裙上。
码头上,一艘来自启明岛本部的移民船刚刚靠岸,甲板上挤满了从大明和朝鲜转运而来的百姓。
他们穿着单薄的麻衣,眼中既有惶恐,也有期待。
岸上,金川民政司的吏员们正分发着热姜汤和玉米饼,并不时地大声吆喝着:“凡新到移民,皆需服从安排,不得四下奔走乱动!但有违者,将予以严厉惩治!”
一个抱着襁褓的朝鲜妇人接过姜汤,嘴唇颤抖着说了句生硬的“谢谢”,雾汽模糊了她清秀的眉眼。
在金川县官署里,几名书吏正忙着收拢今日的文书账册,将其归并入档。
趁着上官已离开官署之际,这些做着琐碎杂务的书吏们便停下手来,歇一口气,喝一口茶,聊一会国内外的政事,等待晚间吃饭的时辰。
没一会,众人就聊到了新华湾申请设立两个县份的事情上来,顿时引起大家的好一番抱怨。
要知道,早在八年前,为了获取急需的移民资金,决策委员会便开始着手对金川河流域进行开发。
先是在金川河下游中段金沙滩(今奇利瓦克市)的位置,建立金矿采集区,然后又在下游建金川堡,作为金矿区的后勤辅助基地。
在面对西班牙随时可能发动入侵威胁时,决策委员会担心启明岛本部在战时将面临西班牙舰队封锁,从而危及金沙河矿区的物资补充,遂又在金沙河下游地区陆续建镇江堡(今列治文市)、饶州堡(今素里市)两座农业拓殖点。
截止到1637年,整个金川河地区共建立三百人以上的城镇九个,其中就有两座人口超过一千人的城市--金川和顺德(温哥华市),村屯拓殖点七十余个,人口规模更是达到一万五千七百余(含纳入直接管辖的归化土人四千二百余)。
按理说,在短短八年时间,金川河地区发展到这般光景,也算是颇有成效的。
虽然在人口规模和工农业发展状况上,远远比不上启明岛南部核心地区,但却比地广人稀的启明岛北部,乃至广袤的凛州(今阿拉斯加)地区要强多了。
但问题是,那个比金川河流域开发还要晚数年的新华湾地区,却是在建立没多久便异军突起,在中枢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每年都能获得大量的移民配额,使其在短短不到四年时间,人口数量便隐隐有超越金川河地区的架势。
这种情况不免让金川地区的官吏们腹诽不已,觉得受到了中枢政府的忽视。
我们这里好歹每年为中央政府上缴价值四五十万元的黄金呀!
新华湾那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