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他走到一门火炮近前,摸了摸冰冷的炮管,眼中露出一丝精光:“就凭这数门威力巨大的新夷……新洲火炮,再多朝廷大军攻来,也皆被轰成齑粉,化为无有!”
“昔年,大帅若有此等神兵利器,说不定就会成为朝鲜定鼎之臣,扶立之君!”
金介口中所称的“大帅”,乃是天启四年(1624年),在宁边起兵造反的副都元帅、平安道观察使李适。
他以一万余精锐边军为主力,从宁边一路连陷价川、顺川、江东、遂安、黄州、凤山、瑞兴、平山等十余府城郡县,仅过半个月就逼近汉城。
当听说李适率军突破临津江后,朝鲜王李倧当即带着王室百官仓惶南逃。
于是,李适兵不血刃攻入汉城,成为朝鲜王朝数百年间唯一一次以藩镇之力攻入汉城的叛军。
而且,这家伙还扶立宗亲兴安君李瑅(宣祖之子)为朝鲜王,试图行魏晋曹操、司马之举。
但好景不长,在随后不到一个月时间,李适在汉城西郊的鞍岘被朝廷官军击败。
他只能匆匆撤离汉城,准备返回平安道,据地自立,做一个割据的小军阀。
结果,在半道上,军队发生内讧,李适被部下李守白、奇益献杀死,其首级也被献给朝廷。
而金介就是李适叛军的余孽,在投降朝廷后,被予以赦免,编入义兴卫戴罪效命。
李景瑞则是李适的亲侄儿,在诸多部下亲卫的掩护下,逃脱了朝廷的清算,并且在蛰伏数年后,通过此前的军中关系,竟神奇般的混入了朝鲜五卫之一的神武卫。
丙子之役,朝鲜官军被清虏打得溃不成军,大量中下级军官战殒,金介、李景瑞随即获得升迁提拔,进入五卫军中高级将领的行列。
倘若,朝鲜政局在叛明投虏后,依然能保持稳定,他们自然不会再有“他念”,拿着朝廷的饷银,准备安安心心地忠君报国。
却不曾想,清虏退去后,朝鲜国内局势并不稳,“斥和派”和“主和派”仍然斗个不停,而且因为朝鲜王李倧以一个极为屈辱的姿态向靼虏请降,激起了无数朝鲜士人的不满。
而且,朝堂中的“斥和派”又分化出一个甚为激进的“崇明派”,坚决不向靼虏投附,主张继续联明抗虏,恢复“中华之风”。
甚至连一向主张对清虏妥协投降的主和派首领、领议政(类似明朝内阁首辅)大臣崔鸣吉的嫡亲胞弟崔晚吉也对屈膝事虏的行径表示强烈的反对,并在朝堂中大肆抨击其兄推行的政策。
两年前,清虏大军携征朝大胜之势,于回兵途中,猛攻铁山,意图顺手覆灭东江镇,彻底解决其侧后的威胁。
却不想,清、朝数万大军围攻铁山四十余日而不下,反而损兵折将,伤亡五千余,使得清虏不败的神话被击得粉碎。
更让朝鲜人诟病的是,清虏在进攻铁山和皮岛时,尽拿朝鲜人当炮灰,攻城过程中所遭受的人员伤亡,超过七成皆为朝鲜官兵。
而且,因为配合清虏攻明,还惹怒了天朝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