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9年,分州拓殖点建立,成为始兴、广丰之后第三处据点,也是当时唯一远离核心本部的定居点。
次年四月,分州便往始兴港发送了第一船煤炭,此后随着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人力的持续投入,该地很快便成为新华最大的煤炭供应地。
位于分州城北郊的优质烟煤矿脉,其煤质低硫、高挥发分,是炼制焦炭的绝佳原料。
相应的,该地围绕丰富的煤矿资源,陆续建起了系列煤化工产业,有焦煤厂、干馏厂、煤焦油提炼厂、煤沥青厂、煤球制作厂等十余家重工企业。
焦煤厂,可以为广丰、分州两家钢铁厂提供源源不断的焦炭。
煤焦油提炼厂,可以从煤炭干馏当中稳定的提取煤焦油,能合成十几种化工染料,用于棉纺织和呢绒行业。
在煤焦油加工过程中,经过蒸馏去除液体馏分以后的残余物就是煤沥青,沥青辅以碎石和矿渣,那就是最佳的铺路材料,较水泥路面更加平稳和柔性。
而煤球制作厂,则为国内的众多城市居民提供必要的燃料和取暖物资。
因为,此地聚集了大量的煤化工企业,故而对煤炭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
相应的,这使得分州煤矿对劳力的需求,也是极为旺盛。
分州周边及内陆数十公里范围内的土著原住民几乎都被“招揽”至矿场中,充当煤矿工人。
但日益增长的煤炭需求,远不是两三千苦力就能满足的,使得当地政府和矿场将目光投向岛屿的北边以及东边的大陆,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加大劳工的“招揽”力度,以应对煤炭产能的逐年增加趋势。
在这个时期,采煤的方式通常是用铁镐、撬杆以及炸药爆破。
采掘工人在靠近地面煤层下凿一个1米深左右的凹槽,然后用铁镐、撬杆或铁棍将煤块打碎。
对于较硬的煤块,则用一把手工操作的旋转式转机钻出一个拳头大小的孔洞,然后往里面填入一定量松散的黑火药,进行小规模的爆破。
人力挖煤,是一项极其艰辛而又枯燥的工作,分州煤矿也曾试图引进一些机械设备来辅助挖煤,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这种既耗费大量人力,又效率极其低下的人工采掘工作。
但十多年过去了,这里的煤矿除了增加了些许辅助机械外,大部分采掘工作仍要依靠无数苦力进行人工采掘。
不过,近年来,技术日益成熟的蒸汽机却被迅速而广泛应用到煤矿的地面机械上,包括泵水、轨道运煤出矿和坑洞上下的提升作业。
这个时期,不论是在大明,还是在欧洲,煤炭被工人采掘出来后,最初都是通过一个个柳条筐或者木桶之类的盛具,用绳索吊装出矿。
后来,有些地方发明了木滑撬上运输,沿着矿内巷道进行拖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