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一年前嘛,那成本确实高得吓人。”许忠笑了笑,“随便一个镀锡罐头盒的价值,怕是要抵几十个玻璃罐。不过,现在我们已经通过‘热浸镀锡法’实现了镀锡钢板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成本已经大大降低。”
“当然,比起你们罐头厂目前所用的罐装材料,它的成本依旧会略高一点,但是它的应用却能大大增强罐头的运输和保存效率,更不会因为碰撞晃动而出现破损和逸漏现象,绝对是远洋商船和战场补给所需罐头的最佳包装材料。”
镀锡铁板,即马口铁,技术最早起源于14世纪中后期的波西米亚。
当时那里有丰富的铁矿和锡矿,许多工匠便将锻打成型的薄铁板(黑铁皮)浸入熔化的锡液中,手工蘸取镀上一层锡。
最初的生产完全是纯手工作业,成本高得惊人,只有大贵族和大商人才能消费得起这种金属制品,将其当做与金、银器具之类的奢侈品。
有鉴于陶罐制造的罐头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会经常出现碰撞或者剧烈摇动而使得罐体破碎和逸漏现象,造成罐头无法使用而白白浪费,新华科工部和金属材料研究所在穿越众的提点下,早在数年前就开始研究镀锡铁皮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为此,新华还通过西属美洲走私伙伴阿拉莫伯家族(秘鲁总督区)和加尔萨家族(新西班牙总督区)从欧洲本土以极高待遇引进了几名马口铁制造工匠。
在堆砌了大量资源的情况下,马口铁很快便复制生产出来。
不过,这种生产方法不仅产量极低,而且成本高昂,根本不适合大规模的商业利用。
于是,科工部和金属材料研究所便开始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和试验新的制造工艺,以期生产出成本更为低廉的镀锡铁板。
不过,当时对镀锡铁板的需求性并不是很急迫,许多罐头、食品包装依旧沿用陶罐或者玻璃,导致投入的资金和人员并不多,使得研究进度也并不快。
然而,随着战争的到来,军方对罐装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以陶罐和玻璃为包装材料的罐装食品造成的破损太多,辗转运往墨西哥战场时,都会有高达30%-35%的破损率,引得前方官兵抱怨不已。
于是,关于镀锡薄铁板的研究立时又被高度重视起来,科工部从其他研究机构和部门抽调大量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工匠,进行集体攻关。
经过数月的反复试验,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再加上有穿越众的零星提点(主要是根本没有详细的技术资料和记忆,只有模糊的概念),终于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于今年八月搞出了热浸镀锡钢板的生产工艺和流程。
要知道,在此之前镀锡依赖手工刷涂或低温涂覆,效率低、锡层浪费严重、成品率低,而热浸镀锡法通过工业化流程解决了这些痛点,直接推动镀锡钢板从“昂贵的小众材料”走向“可批量应用的工业材料”。
热浸镀锡法为何能大幅降低成本?
因为,这种生产工艺本质上是将镀锡从“手工技艺”转化为“工业化流程”,通过标准化的预处理、高效的浸镀控制和简化的后处理,解决了早期镀锡工艺“慢、贵、差”的核心问题,使镀锡钢板的成本大幅降低。
其核心逻辑在于“效率提升+材料节约+成品率提高”效率质变,手工镀锡需逐片刷涂、晾干,每日仅能处理数十片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