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工坊的规矩,干重活的每天必须吃二两肉。“春桃给每人发了个木牌,“凭这个去窗口打饭,管饱。“
正吃着,外面突然传来喧哗声。一个穿锦袍的番商闯进来,手里挥舞着订单券:“再加五百匹!现银支付!“
春桃皱眉起身:“抱歉,订单要提前三个月排期。“
那番商竟扑通跪下:“姑娘行行好,我的船队后天就要启航!“他从怀里掏出个丝绒盒子,“这是南洋的珍珠,送给管事姑娘当谢礼。“
食堂里的人都笑起来。春桃无奈地摇头:“真不行。上个月有个暹罗商人也是这么说的,结果林教头把他带来的象牙都扣下了。“
下午的参观更让人眼花缭乱。提花机房里的机器像怪物般复杂,绣坊的女工能用十六种针法,就连浆洗房都装着精铜打造的水车。
暮色降临时,春桃带着疲惫的众人来到寝舍。松江来的织工们摸着崭新的被褥,有人小声问:“我们真能住这么好的屋子?“
“当然。“春桃点亮油灯,“杭州工坊的规矩,工匠吃住都要最好的。“她指着墙上的章程,“每日做工四个时辰,十日休一天。受伤生病工坊包治,子女满六岁可以进义学。“
赵四媳妇突然哭了。她用袖子抹着眼泪:“我闺女要是在这儿该多好“
春桃拍拍她的肩膀:“等学成了,把家里人都接来。杭州工坊正在扩建,明年要招三百人呢。“
夜深了,寝舍渐渐安静下来。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墙上的《织工守则》上。最下面那行朱批格外醒目:“工匠是工坊的根本,待工匠如待家人。“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杭州城的灯火像星河般闪烁。
第二天一早,杭州巾帼工坊的办公大院已经热闹非凡。春桃领着松江来的织工们穿过青石铺就的庭院,推开两扇朱漆大门时,二十多个女账房同时抬头的场面,让赵四媳妇手里的包袱啪嗒掉在了地上。
“这里是订单院。”春桃弯腰捡起包袱,拍了拍灰,“工坊所有买卖都要经这儿过手。”
三十张红木长案整齐排列,每张案前坐着一位女账房。她们左手按着账本,右手拨弄算盘,指尖翻飞间发出清脆的声响。最前排的绿衣姑娘突然举起铜铃摇了摇,立刻有小厮捧着木盒跑来,盒里堆满盖着朱印的订单券。
“这是今早第三批南洋订单。”春桃指着西侧廊下几个番商,“他们专程从泉州赶来,就为订明年春天的提花布。”
赵四媳妇踮脚张望。一个戴珍珠耳环的番商正把银锭倒进大秤盘,穿蓝布褂的女账房拨动算珠,眨眼间就开出盖着骑缝章的订单券。那番商接过票据时,竟恭敬地行了个拱手礼。
“他们这么守规矩?”小桃姑娘拽春桃袖子。
春桃轻笑:“现在工坊的订单券比官银还硬气,南洋商队都抢着要。”
穿过前厅,中庭的景象更让人吃惊。八个月白衣裙的女子围坐在一张巨大的沙盘前,沙盘上插满各色小旗。见有人来,为首的女子拿起长杆,指向沙盘中蜿蜒的运河模型。
“这是调度处。”春桃压低声音,“工坊所有货物运输都由她们安排。”
杆尖点在“松江”位置时,立刻有女子翻开册子念道:“明日辰时发往松江的漕船,载新式织机五台、金线三箱、杭州匠人两名。”另一人迅速在木牌上写下数字,挂到墙面的水运路线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