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当头一炮
转眼,大比之期便到。
旁人还在热烈讨论薛向的夺魁豪言是何等狂妄,作为当事人的薛向早就释然了。
即便魏夫人跟他说了,今次的魁首大概率在荫生中选出,他希望微茫。
薛向也不觉气馁,因为他放话纯是为了踩宁千军一脚,当不当第一,他并不在乎。
天未亮,号角三通,角声入骨。
薛向一身素衣,随诸生缓步而行,步入考棚正门。
有文箓戒在,考生方便了,监考也方便了。
薛向的一应文房四宝、吃食、清水,皆放入其中,文箓戒内置阵法,自带核验功能。
任何人想要据此作弊,都要掂量掂量自己有几个脑袋。
过龙门时,文箓戒冒起一缕蓝光,则证明了考生和文箓戒吻合无误。
又过一道门洞,一方青石上幽幽冒光,这是确认,随身没有空间类宝物。
穿过连环门洞,便见考场正中笔直大道,青石铺地,两侧号舍成排成列,密布如蜂巢。
高墙压顶,纸幌低垂。
远望整个考场,如一片灰白死地,只有步履声细碎延绵,仿若正走入神秘殿堂。
众考生各寻到自己的号舍,列于号舍外,不多时,圣人像被请出,投影虚空。
诸生便在号舍前跪拜圣像,祝祷考风顺遂。
百余息后,圣人像的虚影收敛,薛向等人在监考的号令下,各归号舍。
号舍不大,仅容一人活动其中。
内设简陋,纸窗透风,一窄石床、一石几、一盏油灯,除此再无他物。
石桌既是答题的座椅,也是睡觉的床铺。
号舍门楣,贴一符箓,正对石几。
和薛向记忆中古代的科举考试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入考者皆是修士,两三日间,不饮不食不排泄,并不算难事。
是以,号房中未设恭桶,远处山风送凉,倒也舒爽。
薛向第一时间从文箓戒中取出文房四宝和清水,在石几上摆了,静坐石床上。
天光从头顶通孔落下,洒在纸案之上,仿佛刀尖划过,照得砚台泛冷。
他轻轻抚过镇纸,闭目养神。
不多时,考卷和稿纸发至,足有半指厚,其中夹着一张讳表,录入了考生需要避讳的字、词。
这是当今文渊阁轮值大学士的仁政,毕竟他老先生当年吃过亏,好好的状元,成了第四名。
薛向快速扫一遍讳表,立时记牢。
又翻了翻考卷,考卷中没有试题,只有,一行行答题线,以及答题序号。
薛向正纳闷,便在这时,一道祥光从文箓戒冒出,直入灵台。
却是第一场考试的内容,规则、分制,等信息出来了。
却是:第一场考四书题,所谓四书:《正言》、《诗三百》、《风雅》、《大礼记》。
其中包括一篇时论题,大量的四书细节考察。
前者是主观题,五十分,后者是客观题,也是五十分。
单场总分,一百分。
答题时间:八个时辰。
薛向趁着锐气正盛,第一时间,阅题、答题。
便见时论题写到:
圣人云:政莫大于正名。
试以‘正名’一说,论当今郡中政事之失与应革之道。
薛向心中一喜,脑海一时回溯前世儒家与当世“正言”经典重合之处。
那句“正名”,俨然是《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的重铸。
他略略思索片刻,便在稿纸上写到:名者,政之本,纲之始也。名不立,则政失其体;名错位,则礼崩乐坏,民不知所从,吏不知所守……
一个时辰后,煌煌千言,便即写就,又了半个时辰修改、誊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