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明末时期各地局势动荡不安,贵州又地处偏远,民族问题复杂,兵力不足也是可以理解的。
想到这里,朱慈烺这才合上了手中的奏疏丢在一边,随后不禁轻轻叹了口气,心中只觉得五味杂陈。
一个数百万人口的大省居然只能出兵五千,这说出去他都怕丢人。
突然就在这时,朱慈烺的表情猛地一顿,那原本紧皱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因为他突然间意识到,这封奏疏不就是为他提供了一个亲赴四川和李自成决战最好的借口吗?
而且就在刚刚的一瞬间,朱慈烺其实也已经想到了该怎么解决这件事儿。
简单来说就是同意贵州总兵林兆鼎的计划,让他除了带五千贵州兵支援四川之外,再带两万土司私兵参战。
这么做的目的有两个。
一个是为了让这些土司私兵见到大明军队的厉害,然后回去告诉他们的土司,让他们自己掂量一下以后到底该怎么办。
至于第二点嘛,那就是刚好可以趁机改变一下贵州当地的局势。
要知道明朝对于土司这种少数民族向来都是采用制衡的策略,简单来说就是扶持一个土司,然后打击另外一个土司。
然后当另外一个土司成长起来的时候,又扶持下一个土司,如此一来就可以防止土司一家做大。
当然这个办法也确实有用,两百多年都是这样操作的!
但是这个方法具体实施起来有个前提,那就是朝廷一定要有实力,不然拿什么扶持?
而且土司们也不是傻子,这两百多年下来他们也已经摸清了朝廷的套路,因此有的时候也只是在演戏而已,私下里各个土司团结得好似兄弟一般。
他们表面上听从朝廷的命令,互相争斗,但实际上在背后却暗中勾结,共同对抗朝廷的统治。
因此想要解决这些土司,那便只能换一个办法了!
这个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等这场仗打完之后,对那些参与战争的土司私兵大赏特赏!
除了赏赐一定的银钱之外,再给他们封官做,让他们做大明的官!
不过当然,做了大明的官,就不能再回去做土司的私兵了,这两种他们只能选一个!
而且根据朱慈烺所了解到的信息,土司与土司私兵的关系本质上不过是封建统治体系下的一种工具性联结。
这种关系表面上虽然看起来很稳定,但实则脆弱不堪,全然依赖于土司权威的树立以及利益分配的平衡。
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土司与私兵之间那层看似坚固的关系便会迅速出现裂痕,甚至彻底恶化、直到分崩离析!
基于这样认知,朱慈烺这才有了之前的想法。
毕竟这些土司私兵相较于土司本人,实在是容易拉拢得多。
只要朝廷能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利益,就不愁他们不转而效忠朝廷。
当然,仅仅给予利益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先让他们真切见识到如今明军的强大实力,让他们从心底生出敬畏之情,明白若再与明军为敌,无异于以卵击石,死路一条。
唯有如此,才能让他们真心实意地归顺朝廷,为朝廷所用。
除此之外,朱慈烺还打算给这些私兵一些世袭的武将官职。
这意味着一旦他们接受朝廷的招揽,其子孙后代都能长久地享受这份荣耀与财富,不必再像在土司麾下时那样时刻担忧利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