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闲时节的村里人本就无事可做,这动静一闹起来,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块石头,男女老少都往这边涌。
工地上早分好了摊子。
朱益民带着几个人,正猫着腰在刚搭好框架的21号大棚里移栽菜苗,嫩生生的绿芽沾着泥土,被小心地埋进湿润的垄沟;
另一边,王荣生和李志强各领一队壮劳力,正往刚筑好的土墙坯上泼水,手里的木夯抡得老高,砸在黄泥上发出“砰砰”的闷响,震得脚下的土地都跟着发颤;
最东头,老李指挥着施工队搭盖简易大棚房,那是给看棚人住的,青砖已经码起半人高了。
围观的人比干活的还多。大营村的老少爷们占了大半,蹲在田埂上抽着烟,眼神里混着羡慕与好奇。
几个外村的汉子混在人群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大棚结构,手指在裤腿上偷偷比划着——看样子是来偷师的。
还有些青壮年搓着手,时不时往李家管事那边瞟,盼着能找个活计,农闲时多挣点零花钱。
正热闹着,村北的土路上忽然卷起一道黄尘,三辆车晃晃悠悠地开了过来。头一辆是李家用来运菜的卡车,村里人早就看熟了,谁也没当回事。
可后头跟着的两辆,让蹲在地上的人“噌”地一下就站了起来。
一辆是红色拖拉机,车斗崭新崭新的,轮胎上找不到一点磨损的痕迹;另一辆是带车棚的三轮车,漆水亮得能照见人影,也一样簇新。
“嚯!老李家又新添了两台车!”有人低低地吸了口凉气。
拖拉机突突突地驶过田边,三轮车的车把上还系着红绸子,添了几分喜气。
人群里发出嗡嗡的议论声:
“我的乖乖,这是挣了多少钱啊!又是建大棚,又是买车!”
“前阵子还听说李家借用村委会的拖拉机,这转头就全置备上了……”
“眼瞅着就要农忙了,村里也要用拖拉机,哪能一直借村委会的。嘿,不过一下买两台车,还真是……”
村里人心思各异,说啥的都有,但脸上的羡慕藏不住。
蹲在最前头的王二麻子掐灭烟头,去年李家建第一个大棚时他就跟着挖地基,十一月份看着李家大棚的菜卖了钱,他也动过心思,奈何爹娘不同意,怕赔本。他闹腾过两次,终究没扭过。
眼下看着李家这派头,傻子也能看出来赚大发了。他心里别提多后悔,如果当初再坚持一下……
不光是他,周围不少人眼里都冒了光,望着那两台新车,又看看热火朝天的工地,像是突然拿定了主意。
……
“大伙儿加把劲!”老李朝着干活的工人们喊了一句,自己则迈着大步往路边走。
他知道李哲今天要买农用车,只是没想到这么利落就买回来了。
农用三轮车刚停稳,李哲从驾驶座跳下来:“爹,两辆车都买回来了,您瞅瞅咋样。”
老李拍了拍车斗栏杆,又弯腰瞅了瞅三轮车的轮胎纹路,围着三轮车绕了一圈:“这车真好,在哪买的?”
李哲答道:“拖拉机是在廊方机械公司买的,农用三轮是在农资市场的厂家代销点买的。金哥和柱子昨儿个逛了一天,货比多家,这两家最划算。”
老李追问:“花了多少钱?”
“两辆车总共花了五千。”李哲话音刚落,就见老李伸手在拖拉机引擎盖上轻轻敲了敲,脸上皱纹都舒展开了:“值,这钱花得值。”
老李先绕着拖拉机转了两圈,又走到农用三轮车旁,坐在驾驶座上,握着方向盘左右打了半圈,嘴里不停念叨:“嘿,咱农村可少不了这家伙,以后拉农资、建材也不用雇车了。”
李哲笑道:“爹,这东西您也能开,没事的时候学学。”
“成。”老李脸上带着笑意。
看完车,李哲跟着父亲往工地走。工地上挖掘机还在施工,发出“嗡嗡”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