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或者任何一个古代都见不到的盛世,这就是他穿越后为何喜欢上元节的缘故,只有在那一日,他才能短暂的看到现代的灯火辉煌。
他说不出未来的煊赫辉煌,于是他只能对家族后人说,“愿天下百二十城,皆如宋朝汴京,有不夜之景。”
这是很难、很难做到的事情,宋朝以一朝供养一城,才造就了那等奇迹。
李显穆倒是没有多想,他知道想要做到那等场景,需要很多很多钱,大明要变得非常非常富裕才行。
一代代人努力下去,既然父亲说有机会,那只要努力即可,父亲总是不会出错的。
“李尚书。”李显穆忽然开口,声音透过车帘传出。
“李巡抚”
“去年廷议之事,想必诸位尚书知晓,陛下已决意开海运运粮,此举乃是为了解江南军民自河道转运之苦。
亦可使江南粮食不必于路途之上白白消耗,使江南赋税减少,这是利国利民的善政,于江南而言,更是一桩大喜事,自此,江南百姓可免去不少挽输漕粮的沉重徭役。”李显穆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仿佛只是寻常问询。
户部尚书闻言,心中猛地一跳,正有些奇怪为何李显穆突然问起有关于海运、粮草之事。
而后他猛然想起。
开海运之议,正是眼前这位年轻的巡抚当年在朝堂上力排众议,极力促成的!
他此刻突然提起此事,用意何在
是试探江南官员对此海运粮食的态度
亦或者其他
户部尚书心念电转,“此策实乃圣天子之仁德,泽被江南军民百姓,无不欢欣鼓舞,感念陛下天恩浩荡,家家户户皆焚香祷告,为陛下祈福,愿陛下万寿无疆!”
户部尚书这番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总体来说还算是事实,因为走海运之事,江南的赋税的确低了几分,最重要的是要命的徭役少了很多。
去年走漕运时,现在整个码头都是漕工,而今年改海运后,只有往年两成的漕工。
对于江南百姓而言,不必疲于奔命,这自然是善政。
“江南臣民有这等见识,本官颇为欣慰。
我等为人臣民者,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唯有常思君恩深重,常念朝廷德泽,才足以立于这世道之中,李尚书,你说是与不是”
户部尚书只觉得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爬上来,这话听着像是劝勉,但突然说这么一句话,很不对劲啊!
俗话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现在李显穆突然称赞江南臣民,若是没有其他之事,他是万万不相信的。
“常思君恩深重”、“朝廷德泽”,这些话说出来,就等于是江南军民欠了朝廷的、欠了皇帝的,那都是要还的。
还什么
李显穆想要从江南得到什么
难道是在提醒他们江南之人,别忘了当初为江南提出这项政策的是我,你们要记住我的恩惠。
难道李显穆这是在索要钱财等
又或者皇帝想要从江南得到什么
心中虽然想着这些繁杂之事,可他反应非常快,立刻道:
“是!
李巡抚所说极是正确,唯有不负皇恩,才能恪尽职守,为江南民生谋福祉。”
“错了。”
李显穆的声音再次传出,“如果有两个人在李尚书面前,其中一人知恩图报,另外一人则是白眼狼,那李尚书会帮助谁呢”
“自然是知恩图报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