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几个影评人,他们说自己已经无法单纯地享受电影了,总是忍不住分析运镜和剪辑。”
“职业病吧。”
林清浅似乎放松了些:“你呢?你觉得艺术品投资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眼光?”
聊艺术方面的话题,是林清浅比较喜欢的。
黄钰彗早就准备好了答案:
“三分知识,七分直觉,有时候一幅画明明技法完美,但就是缺少......灵魂的震颤,就像音乐,技术可以练习,但情感的表达是骗不了人的。”
林清浅的目光变得专注起来:
“很少有人这么理解艺术。”
主菜适时地上桌,打断了这个可能过于深入的话题。
黄钰彗尝了一口鳕鱼,由衷赞叹:
“果然美味。谢谢你推荐,不然我可能要错过这道菜了。”
“我的荣幸。”
林清浅优雅地切着盘中的三文鱼:
“你平时喜欢哪些画家?”
“最近迷上了常玉。”
黄钰彗按照专家建议回答:
“特别是他晚期的花卉,那种孤独又绚烂的感觉......你呢?”
“我对绘画了解不多,不过......”
林清浅迟疑了下:
“大学时很喜欢看莫奈的睡莲系列。”
黄钰彗内心暗喜,这正是专家报告中提到的林清浅的喜好。
“奥赛博物馆那幅蓝色睡莲?”
黄钰彗轻声说:“站在画前时,我几乎能听到水波的声音。”
林清浅放下叉子,眼中闪烁着惊喜:
“你去过奥赛?什么时候?”
“去年春天。”
黄钰彗回忆道:“我朋友带我去巴黎,那会儿一直在下雨,但走进博物馆看到那幅画时,感觉整个空间都亮了,就像第一次听你演奏时的感觉。”
这句话显然击中了目标。
林清浅耳尖微微泛红,低头喝了口水掩饰情绪:“你太夸张了。”
“真心话。”
黄钰彗的声音轻柔却坚定:
“艺术的价值不就是能让人产生共鸣吗?”
接下来的谈话如黄钰彗预期般顺利。
她引导话题到林清浅最近参与的演出项目,适时表现出专业性的好奇而非无知的恭维。
当林清浅提到正在准备德沃夏克的协奏曲时,黄钰彗立刻接上:“是罗斯特罗波维奇那个版本吗?他处理第二乐章的方式......”
“你也听古典?”林清浅惊讶地打断她。
黄钰彗羞涩地笑了笑:“只是爱好者,我父亲是音乐老师,从小耳濡目染。”
这是她精心设计的背景故事,既解释了音乐素养又暗示了良好的家教。
“难怪。”
林清浅的眼神明显柔和了许多:
“现在很少有人能聊这么深入了。”
饭后时间,黄钰彗偶然提到下周有个小众古典乐团的演出,并随口邀请林清浅同行。
让她暗自得意的是,对方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我加你威信吧,方便联系。”
结账时,林清浅主动拿出手机。
黄钰彗扫完二维码,假装不经意地问:
“对了,你平时用香水吗?今天这个味道很好闻。”
“jomalone英果梨。”
林清浅有些不好意思:
“很普通的款。”
“不,很适合你。”
黄钰彗真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