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请大夫”,是杨广对散官体系改制后的一个等级官名。杨坚时的散官分文武两个并行的体系,比较复杂。杨广将之统合在了一起,改以“九大夫八尉”为代替。五品以上为“大夫”,五品以下为“尉”。“大夫”与“尉”都突破了文武的界限,不分文武,皆可得授。
却这“朝请大夫”,在“九大夫”中的品级不算高,正五品。
虽然看起来不算贵职,其实已经是慷慨地赐与了!
首先,校尉只是六品军职,“朝请大夫”既授,等於是将其享受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等级提升了一个档次。其次,杨广在散官、爵位等的封赏上边,向来吝啬,乃至他自己在危急时刻做出的承诺,他事后都会反悔,大打折扣,比如大业九年,他被突厥围困在雁门的时候,他曾许诺将士,“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於是众皆踊跃,昼夜拒战,死伤甚众,从而击退了突厥,——李世民时年十六,当时也应募从军往救杨广,结果仗打完,杨广仅赏了些布帛,得以授勋者则寥寥无几,将士守雁门者万七千人,得勋者才千五百人,不到十分之一,且所得勋位,多是最低级的立信尉、比较低级的秉信尉等。
因此,张葫寸功为立,只是投诚,就得了“朝请大夫”的授给,至少比之杨广,已属难得。
——说到杨广,不妨多说一句,他不肯滥授勋,虽然违背诺言,肯定不对,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不能说是他的错。毕竟,这些勋职,皆对应的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像经济上,会给以相应的永业田、禄米、免疫等等。若是授得多了,难免国库空虚,财政负担加重。
这些且也不必多说。
只说张葫本是隋之禁卫军中的团校尉,杨广在授官授勋上的吝啬,他深有体会,乃一见李善道不仅赐他金饼十两,又授他“朝请大夫”,自然便是难掩心头大喜,忙不迭地叩谢:“多谢大王厚赐。小人定不负大王所托,誓为大王,将此事办妥!”
“好!你先下去吧。”
便有侍从引张葫退下,带他去见杨粉堆,先将他所知的陈智略等部的情况详述,随后再还营。
目送他出帐后,李善道抚摸短髭,琢磨了稍顷,吩咐刘豹头:“豹头,你回到城西后,告诉赵公,请赵公下两道军令。一道,令城西各营,若有投诚之贼兵贼将者,好生安置,给予优待,所需封赏,报与我知,校尉以上投诚者,送来城中杨粉堆处,让他问一问贼情;一道,将我‘降者不杀、投诚重赏’的令旨,加大力度,广为宣传,尽可能地使贼军上下悉数知晓。”
刘豹头应诺。
魏征在旁笑道:“刘将军,大王的这第二道军令,你可想好怎么执行了?”
“敢请长史赐教。”
魏征指点他说道:“可使各营俱自选出大嗓门的兵士若干,入夜后,到贼营近处,趁夜深人静,向各贼营大声呼喊,宣告大王‘降者不杀、投诚重赏’的此谕。如此一来,贼各营上下,不出一两日,必就尽知大王之恩德矣。”顿了下,向李善道建议说道,“大王,张葫投诚,虽然他现在还只是第一个,然见微知著,由此可知,在我军攻心、疲敌、断其粮道,并及这三日间的两次大举反攻之下,宇文化及帐下的诸部贼兵现定已是军心大乱。臣愚见,是不是城西之外,城东、城北也可如法炮制,采用臣之此法,广布大王此谕,以彻底动摇贼军根本?”
李靖插口,补充了一条建议,说道:“大王,刚才听这张葫说,他团中兵士多也思乡。由此可见,思还故土的,何止关中骁果?宇文化及帐下的岭南、江淮诸部兵,亦是已有此思!臣以为,长史‘夜呼传谕’之法甚妙,但不妨在呼喊的内容上,可再多加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