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三章 虽九死其犹未悔

第三章 虽九死其犹未悔(4 / 5)

“屈突公,你这话说的就过了!你与薛公等,焉可与裴矩等人相提并论?”李善道摸着短髭,笑道,“公与薛公等虽尝仕隋,皆忠义之臣,今为我股肱,我方欲赖公等,共襄大业。宾王气盛,所言所语,公等不必在意。”问一直没开口的李靖,“药师,你何意?”

李靖赶忙起身,回答李善道的询问,话语声如磐石般沉稳:“大王,臣以为,处置降臣,首当着眼大局,尤以剿灭宇文化及残部、以及接下来的进剿李密与取洛阳为要。”

他目光沉静,分析说道,“臣先说宇文化及,其虽败,然其裹挟之关中骁果、江淮劲卒,尚有一两万众,皆百战精锐,不可轻视。若大王对降臣处置过於酷烈,一则恐令其余残部绝望死战,徒增我军伤亡;二则,更会堵塞其部众归降之路!

“彼等若知降亦不免死,必会拼死抵抗到底!故臣以为,除罪大恶极,如宇文化及、唐奉义等首恶诸辈者,必待擒后杀之,以明纲纪外,裴世矩、崔君肃、何稠等名望素著、情有可原之旧臣,当悉示以宽宏,赦而用之。此举不仅可安其心,更能向宇文化及军中那些被裹挟之众表明,大王仁德,首恶必诛,胁从可宥!此乃攻心之上策!”

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提出了更为大胆的建议:“更进一步,次为进剿李密与取洛阳,臣斗胆建言,对此番擒获之隋臣,凡有不愿从降,欲奔长安、洛阳,或还家者,大王并可尽数释放,发给路凭盘缠,令其奔、还之!大王试想,此等被释之隋臣,一旦入进洛阳、长安,或还到乡里,其一,必感念大王活命之恩,口口相传,可消解地方对我军之敌意;其二,亦能传递大王仁德之声,动摇洛阳、长安人心,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他最后总结说道,“赦胁从之臣,用愿降之才,释欲走之众。三管齐下,则仁望可扬,人心可附,宇文化及残部将不攻自溃,洛阳、长安亦尽知大王仁德,此方为可成大业之上上策!”

李靖说完,拱手落座,不再多言。

堂内一片寂静,只有他方才掷地有声的话语余音袅袅。

马周脸色变幻不定。

魏征的反驳合情合理,李靖的分析环环相扣。

他张了张嘴,发现自己“一体诛杀”的激烈主张,在魏征的“用才”论、薛收的“维稳”论,尤其是李靖着眼於进剿宇文化及残部、乃至取洛阳的长远策略面前,显得如此狭隘和短视。

按在剑柄上的手终於松开,在李善道的微笑示意下,马周坐回了席上,尽管因为年轻气壮,嫉恶如仇的激烈,尚有些许不甘存在心头,却不再多言,坚持己见了。

所有人的目光聚焦主位之上,等待李善道的最终决断。

马周的稍微不甘,魏征的刚正,薛收的沉稳,李靖的深谋远虑,屈突通、薛世雄的深以为然。

众臣的神色尽收李善道眼底。

他开口说道:“公等所言,皆有其理。宾王刚峻,欲正纲纪;玄成、伯褒持重,欲诛首恶而用其才;药师深谋,着眼剿灭残敌、进取洛阳之大局,攻心为上。”他拍了拍案几,笑道,“公等诸议,各有千秋。不过……,宾王,依我看,你的建议不能说错,不适合当前采用,宜於海内澄清后用之,玄成、药师之议,更宜当前采用。药师所请,愿从降我者,量才任用,不欲降者,放归洛阳、长安、乡里,此策大善!我意,对这些擒获的隋臣,就按此办理!

“不但此番擒获之隋臣,包括骁果兵将,无论官职大小,肯愿降我者,一概赦用;而欲还关中、东都,或欲解甲归田者,尽数登记造册,发给路凭盘缠,令其安然还家!沿途关卡,不得阻拦!”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无比锐利,“宇文化及诸首恶,罪证昭彰,悖逆至极,不杀不足以正纲纪、儆效尤!”他语气陡然转寒,如同北地刮来的朔风,“却待剿灭了宇文化及残部,擒得诸辈后,一概明正典刑!枭首示众,传檄四方!以儆天下不忠不义之徒!”

最新小说: 疯了吧!神话天赋你管他叫反派? 剑出华山 带着超市穿越到逃荒路上 悠闲的都市怪谈生活 穿成四福晋后我过上了退休生活 庶子无为(科举) 我在749局的那些日子 抗战:从亮剑开始的批发帝国 三角洲行动:拐一只麦小鼠回家 让你当书童,你替少爷科举中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