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在这一年,李世民开始后悔自己抬举李泰,压制李承乾的事情。具体原因,不知道为什么,猜测可能和李泰私下做的一些事情有关。
这一年十二月,李世民驾幸洛阳,李承乾监国,尚书右仆射高士廉摄太子少师。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东宫,有了拨乱反正的迹象。
这个反转,可能是李泰私下里干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让李世民看到了李泰不择手段的一面,导致李世民心态发生转变,开始拨乱反正。
《贞观政要》原文,魏征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
将李泰比作李元吉,李世民采纳了这个奏疏,让李泰搬出了武德殿。
贞观十六年,李世民下令取消李承乾用度限制,李世民追封李建成为皇太子,释放坚持嫡长的政治信号。
这一年的九月,魏征出任太子少师。
贞观十七年正月,唐太宗针对李泰党人散布的“以太子有足疾,魏王颖悟,……已有附会者”的流言蜚语,特对群臣申明“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
贞观十七年四月,谋反爆发,李世民当殿审问李承乾,《旧唐书》李承乾的回答: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一句话:我是太子,又有什么渴求的?李泰图谋太子之位,我找了一帮子人寻求自救之道,有人告诉我可以谋反自救,我就干了,现在立李泰为太子,正好也是李泰的图谋。
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一种,平静的,清醒的疯感,一种无所谓的状态。
接下就是,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李世民立刻告诉两边侍臣:承乾说的对,我要是立了李泰,那就证明太子之位可以通过图谋得来,立李泰,承乾和晋王都没了,立晋王,这两个都没事儿。
李承乾最后谋反,我个人感觉,君臣父子之间,信任的崩塌,李承乾不相信,父亲筹谋多年的废太子,就这么放下了。
特别是魏征之死,好不容易有一个愿意维护自己的重臣做少师,没几个月这个少师就死了,长期压抑环境之下的李承乾,可能认为,这就是要废黜他的前兆,否则不可能找一个将死之人给他做师傅。
李承乾作为太子,且是兄长,加冠加元服娶妻,以及政治班底构建,差不多都排到了老二李泰后面,这已经不能用爱子形容了,或许一开始是想要李泰做磨砺李承乾的刀,但从李承乾瘸腿的那一刻,他就是筹谋废太子。否则,不可能说出:然则人之修短,不在老少,设无太子,则母弟次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