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不管在何种领域,若要真正如鱼得水,臻至化境,是否拥有恒常不移、万变犹定的上乘心性,实乃重中之重。
而这修心养性,正是儒家的拿手功夫。
“上明三圣伏羲、文王、孔子浩然之道,下辨三古人事之纪,别真伪,明虚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听到这几句,裴矩不禁暗暗咋舌。
只将太史公司马迁对春秋的精辟评论稍稍改动几个字,添上周易宗旨,竟成了雾里看花、似是而非的神奇心法。
既可隐喻调理内气之道存亡断续,补敝起废;
亦点明克敌制胜之法去伪存真,避实就虚,果决一击;
更可矫正治国理政之行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此心法“微言大义”之称,着实名副其实,几乎就是什么领域都能派上些许用场的万金油
当然,前提是修习此心法之人学识渊深,博古通今,能够举一反三,自行脑补,真正将心法融会贯通,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
否则,不过是一篇糅合周易、春秋部分心得的儒家论文罢了
裴矩一边凝神细听,一边稍作参悟,不多时就将这篇寥寥千余言的心法牢记于心,一字不漏。
然而让他惊讶的是,真正通篇浏览之后,发现此心法竟未高谈阔论什么形而上的儒家正大光明境界,反而是暗暗围绕着逆势与顺势发挥,即正反之道。
用在武学兵法之中,就是如何在逆势之时坚守心境,积聚力量,反转局势,又如何在顺势之时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如摧枯拉朽般击灭对手,不给对手任何反击之机。
皱眉凝思一会儿,裴矩目光一闪,真正的心法都要考虑因势利导的实用性,而所谓的正大光明泛之又泛,空之有空,基本上只能算是指导性的口号,诸后辈学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当作具体而精微的武学心法流传后世。
见得裴矩从沉思中回神,裴让之关切的问道“矩儿记得几成又懂了几分”
裴矩惭愧道“侄儿只记得六七成,懂得一两分有负伯父厚望”
裴让之微笑颔首,赞道“很不错了
你祖父创了这春秋简易千字心法之后,曾有规定,家中子弟在二十岁前,只能听闻一遍,能得几分就是几分,个凭造化。二十岁后,才能通读全篇,矢志精修
可不怪伯父吝色”,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