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然尔,这段爱情依如今已知的过往来看,注定是没能有美好的收尾。
当年在这位武功郡王赵德昭的身边,便只有此名具「女侠」背景的妾室,才有那能耐与身手,得敏锐察觉出当时赵德昭独在的茶酒阁中有不对,因此将封印多年的武功解禁,当机立断抬脚踹飞了阁门,在方踏入门内那千万分之一秒的剎那间,发觉窗口处有生人遁走的残影,却是晚了一步,最后亲眼见证了自己夫君倒在血泊中的死亡。
其实早在当初自家公爹,也便是太祖皇帝驾崩之初,这名在狡诈江湖中闯荡有年、经历丰富并深瞭人性险恶的女侠,在听过传来有关太祖死状之后,便曾委婉和其夫君暗示过父皇之死可能不简单,其叔父之心亦可能不单纯,可惜当年生性淳厚的赵德昭却未尽信。
自幼以来,这位德昭郡王看到的是父皇对叔父的诸多爱护与照顾,故而不愿相信朝堂上弒兄登基的说法,反而愿信他叔父给他的解释,从不打算与其争位。连太祖生前亲信,即当时驻扎外地的燕云远征军中,曾有人潜进京中与德昭会面,表达对太祖之死的质疑,这位赵德昭还曾替自家翻身做皇帝的叔叔说话,并以宋土百姓为念,拒绝起事夺位,与外敌觊觎宋国的机会。
——自家夫君如此行止端正,当年的女侠也只好就这般怀着惴惴之心过了两年多的岁月。直至太平兴国四年,终究是迎来了悲剧。
太平兴国四年八月,高粱河一役战败后,久未行先前灭去北汉的太原战赏,赵德昭一趟替归来众军士上殿请功讨赏的晋见,却换来皇帝一句「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的怒斥。当日他下殿后未久,即遭人发现陈尸于茶酒阁内,尸首身旁,有一柄沾满血的短果刀,现场未留下只字词组的遗言。
事后官方经调查的说法是:呜呼哀哉!郡王因一时受激,为向帝心表忠志,故以一把果刀,自刎茶酒阁中。
当然根据铁面人这边所陈述出来的说法却是:太宗皇帝当时根本就气到失心疯,当日下殿,随即就派出杀手一了百了将自己这位有如心头一刺的侄子杀了干净痛快。重点是还没把手脚做利落,叫自家祖母发觉瞧见,事后这位皇帝还敢来武功郡王府上猫哭耗子假慈悲,趴在棺上哭什么傻侄儿何苦为一句气话想不开此类的瞎话……惹得自家的女侠祖母,当时看着那看似真悲恸的始作俑者,若非因一时想起家中还有个小儿需自己抚养,差点没江湖血性一涌心头,刷地就冲上去甩这伪君子两个河东掌再补一脚母狮腿,让他飞出去作天边颗流泪的流星给自家夫君谢罪去!
从那时起,这位当年的太宗皇帝,就稳固不动摇地成了此名女侠祖母心中害死夫君的头号嫌疑犯了!
只是当时的她还不能十分确定定乃这位太宗皇帝动的手,战战兢兢地在郡王府中又待了一阵,一边调查,竟真能干到叫她发现了些蛛丝马迹,才与夫君的另一位手足赵德芳小叔沟通报信……结果前几日还看似健朗的自家小叔,没几天后竟便得急病身亡。自这位太祖馀子赵德芳一逝,前皇帝之下再无儿辈,其一脉也复无人可威胁到当时太宗一脉子嗣的皇位。
得知赵德芳死讯后的这位女侠祖母,当时差点没提剑冲去皇宫里直接砍人!
好在理智尚存,将她拉了回头,没真闯去那必有大内高手聚集的皇宫内作荆轲找死,而是痛定思痛,夹起尾巴做了两年的小透明,暗中重新连系上打从决意嫁与皇家后便刻意撇清隐瞒的娘家人,部属了退路,趁其子赵惟固一次大病之时来了场金蝉脱壳,带着儿子遁出京城,暂时投靠入去位在襄阳的娘家中。
说起来这女侠祖母的娘家,当年在民间大约也是个不简单的家族——能培养出女侠祖母这般智勇兼备、能查出皇室秘辛的高手,搞不好也是个武林中的大家也说不一定。总之这娘家人竟能完全隐下自家女儿与外孙的踪迹,不叫宫内派出查探的人察觉,还平安低调地将自家外孙拉拔抚养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