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留下阻击秦军实在是危险性大了一点。
若是楚军能够接下断后的任务,多留一些粮草也是应该的。
之所以主动接下断后这个活,项羽和范增也是无奈中的选择。
联军一旦解散,便等于给了秦军各个击破的机会,按照范增的推算,江北几国恐怕根本没有能力抵挡住秦军的兵锋,只是抵挡时间长短的问题。
想要保住楚国还得靠自身的强大。
所以范增给项羽提出的方案便是尽量保存韩赵魏燕几国的有生力量,让他们尽可能拖住秦军南下的脚步。
但是联军这一方没有了项羽,哪怕是留下一定量的军队防御秦军,恐怕也绝对不是秦军的对手,吃不饱的留守军队崩溃几乎是一定的。
所以,迫不得已,范增只得提议让楚国军队留下来断后,好完整的保存四国的军事力量。
有楚军和项羽在侧,秦军就算是渡河追击,渡河的损失恐怕也会十分巨大,范增现在拼的就是秦军舍不得损失惨重的结果去追击联军。
等联军退走,楚军后撤有项羽这个招牌在,楚军也不至于会因为秦军追击而混乱崩溃。
而楚军便可以趁着这一段宝贵的时间返回楚国,平定国内的一切反抗势力,将楚国牢牢掌握在手中,大力编练军队。
对外联合实力未损的齐国,两国放下仇恨一同与秦国决一死战。
至于韩赵魏燕四国,恐怕就是炮灰的角色了。
……
粮草的事情解决了,剩下的就是一些如何撤离的详细安排上,几人讨论了一番便定了下来,明日一早韩赵魏燕四国军队便开始撤离。
粮食的紧缺,让他们已经不能再拖了,可以想象联军经过的地方百姓恐怕又要遭殃了。
联军方面这么大的动作,隔河相望的秦军自然看得清楚,在确定了联军开始撤离之后,就是否需要渡河追击,秦军一方展开了激烈讨论。
若是单纯的撤离自然是毫无疑问的要渡河追击,然而此番联军却不是完全的后撤,将近二十万楚军依然在漳水的对岸严阵以待。
若是渡河,定然会面对楚军半渡而击之的危险,若是不渡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各国回军,秦军将领也感觉有些憋屈。
最后还是子婴拍板,不予追击,才结束了这一场争论。
两日后,楚军也开始缓缓的后撤,不过与韩赵魏等国相比,因为没有断后之军,楚国的后撤比之韩赵魏燕四国要谨慎了许多,不但行进的极为缓慢,而且是押运粮草的军队走在前方,项羽的中军在最后方压阵。
显然这种阵型可以保证一旦秦军渡河追击,楚军可以第一时间列好阵型攻击秦军的渡河之军并与秦军对决。
不过项羽和范增明显不知道,子婴根本没有追击楚军的计划,现在这种状态的楚军在项羽的领下太像之前破釜沉舟之时了,贸然进攻哪怕是取得胜利,秦军的损失也不是子婴能够接受的。
还是像历史上刘邦那样慢慢的一点一点割肉,让楚军包括项羽都绝望之时再摘取胜利的果实比较安全。
毕竟不管是秦军还是项羽麾下的楚军,在子婴的眼中都是大秦的子民,都是大秦在战后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的基础,这都是些青壮啊!
两天的时间,楚军才走了不足三十里路,直到离开了秦军一段距离,确认秦军没有追来之后,楚军这才加快速度向着南方快速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