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平只好琢磨琢磨韵脚,想着,算了,打油两句吧,不就是让他们笑话嘛?谁还没被笑话过咋地?
“诸位郎君倒是好雅兴!”
回头,见是陆侍郎、两位别驾,另一位老僧,并两个中年僧人。
众人赶忙行礼,一番客气,之前作诗的话头就不提了,程平算是躲过一劫。
老僧是本院主持,法号慧明。
慧明大师给达官显贵当导游不是一回两回了,当下带着几位官员并士子们夜游寺庙。
程平看见陆允明就有点心虚,又怕被点名作诗,所以拉着周通尽量走在后面,缩小存在感。
陆允明等正在看一面诗壁,上面是文人骚客在上面提咏的诗句,若是有名的,寺里便会使通文墨的僧人摹下来存储,那名不见经传的,隔一两年,也就粉刷没了。
现在这面墙是去年新粉过的,已经又满了。
看着那满墙大大小小的字,程平又开始吐槽,这莫非就是后代“到此一游”的先河?
老僧对朝中贵人颇熟悉,知道这位陆侍郎是状元,这种时候该让他留下墨宝,但这满墙花狸猫的脸一样,实在没有下笔的地方了……
陆允明却谦和地笑道:“看诗可比写诗省劲多了,大师就让我等偷这一次懒。”
一边缓步走着,一边看,这些诗有的写景,有的抒情,有的雅致,有的打油,参差着看来,倒颇有意思。
突然陆允明停了脚,在一首无题诗前站住,“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1
粗看无稽得很,再看,竟是一道算数题目。一百个和尚分一百个馒头,大和尚每人三个,小和尚三个人分一个,问大和尚小和尚各有多少。
程平低头偷笑,语文作业本上写数学题,这位哥们儿,你能的!
“诸位不妨解一解,大僧有多少,小僧有多少?”陆允明笑道。
郓州别驾也忙添风:“你们谁能解出来?我以一套笔墨当彩头儿。”
一堆文科生面面相觑,虽说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但“数”一直都是最不受重视的……而明算的小胖子正在屋里打呼噜呢。
一时没了声音,气氛尴尬起来。
之前挤兑程平那个郓州士子在郓州别驾面前很是得脸,当下笑道:“齐州程郎君有才气得很,或可一试。”
众人都回头,目光定在装壁花的程平身上。
程平:“……”好在老子还曾练过,不然就被你们坑了。
程平上前,给三位官员行礼。
“能算吗?”陆允明笑问,不自觉地透露出一点熟稔。
程平耍小聪明,先装难:“侍郎知道,平是明经科的。”
“哦——”陆允明点头。
“但算学也学过几日,某愿意一试。”
“甚好!还有要一试的吗?某亦有彩头。”陆允明说着,解下腰上戴的玉佩来。
灯光下,那块玉莹润如月。程平心道,甚好!万一没钱了,或当或卖,估计能吃好一阵子。
当下也有几个对算学有点兴趣的,便也凑前算起来。
这道题用方程解,实在不难,程平连笔都不用,就算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