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一句句话组合在一起,就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了。
最大的感受,就是太先进太深奥了。
也难怪需要招聘那么多优秀人才。
不仅给出极高的薪资待遇,还给每个人配上一流的计算机和设计软件。
看到那些三维软件里,各种各样的零部件……
两人真是看着都有点头大。
就像小学都没念好的学渣,看到了高等数学题。
别说解题了,把题目念通顺都费劲。
好在,赵瑞龙并没有让两人头疼太久。
参观完了研发设计部后,就直接坐电动摆渡车,去参观发动机的总装生产线。
到了宽敞明亮、整洁现代化的车间里。
那种智商不够,听不懂天书的头疼感是没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无法言喻的震撼与始料未及的惊讶。
虽然这里依然采用的是流水线式作业,但完全没有汽车厂那种节奏超快的感觉。
恰恰相反的是……
这里的工程师们,动作都非常缓慢,一个个看着似乎都慢悠悠的。
乍一看他们好像是在摸鱼偷懒,但仔细观察就知道,他们这是精益求精。
每一个零部件的安装,都必须严格细致,就连拧动扳手的力矩要用多大,都有明确要求。
所以这里是真正的‘慢工出细活’。
就算想快,也根本快不起来。
因为从天南海北,大大小小上千家工厂运来的各种零部件,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要将它们一个不少、精确无误的安装到位,才能确保发动机既性能达标又安全可靠。
至于为什么惊讶?
那是因为此时此刻,正在组装生产的一台台涡扇发动机,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产品,而是试验消耗品。
简单来说,就是这款配套用于国产大飞机的涡扇发动机,还并没有获得国家颁发的型号合格证。
要想拿到合格证,就得生产很多台去做各种试验,包括不限于结冰、暴雨、雷击、撞鸟等等。
只有通过了极为严苛的大量试验,才能拿到型号合格证,也才能放心大胆的装在民航飞机上。
因此。
造价不菲的它们,都是试验消耗品。
这一下,董天傲两口子终于明白,为什么研制一款航空发动机那么烧钱了。
就哪怕从设计到试验,一切都非常顺利,没有任何差错纰漏需要修改。
光是招那么多人、搞那么多设计、找大量的供应商定制零部件,最后组装出来一台又一台的做各种科目试验……
这些花销加一起,就已经堪称天文数字了。
更别说,如此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能一帆风顺的概率极低。
尤其在欠缺经验的前提下,考虑不足、设计有误、材料不达标、工艺难满足等各种情况都容易出现。
所以这也就导致,研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改进的过程,这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也正因如此,放眼全世界,能造飞机的国家还挺多,但能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却没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