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宋忠本人一开始就是宁练内功不修道,但总的来说,正常情况下,即便许诺真气法脉,南奕也很难拉拢仙门修士转修真气武道。
比如谢迦南,与南奕关系也算亲近,南奕亦从未想过让其舍了仙门转修真气武道。
<divclass="contentadv">当孙九执反问南奕可有必要时,杜衡听在耳中,听出孙九执对中和血脉异力之效不以为意,心里顿时暗叹。
不过南奕倒是依旧从容淡定。
南奕早就猜测孙九执对人族之身无甚眷恋,单凭真气武道中和血脉异力之效,绝难打动其心。
甚至于,南奕心中也知,孙九执未必不会分析出武种分发与真气法脉之限。
但谈判嘛,本来就是一点点地谈条件,万没有上来就亮底牌的说法。
所以,南奕略一思索,说:“道友是否转修真气武道,不在于我,而在于你。”
“我可以许诺道友真气武道护法之位,与道友同享权柄,于真气加持之力五五分润。”
“可是这些皆不重要。”
南奕看着孙九执,目光清澈:“一切,只取决于道友,道在何方。”
“依在下拙见,道友之心,正合在下所著《志士仁人》,若见世道不公,便会生出不忿。”
这种不忿,并不一定是源于圣母之心或恻隐之心。
在南奕看来,若见不平之事,会想起自身小时候的不公遭遇,也有可能生出不忿,念头不通达。
然后殊途同归,不管是为何生出不忿,只要本身性情不会欺压良善与弱小,愿意锄强,论迹不论心下,都可以称作是行侠仗义。
在前世,提起志士仁人,总会联想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仿佛只有牺牲,才配称作仁义与侠道。
但那是因为前世没有修士,无修行一说,以个体面对强权大势,多只有牺牲一途。
而在此世,伟力聚于一身,个体修行实能成仙作祖。
在宣扬武侠精神,进行哲学思辨时,南奕自然因地制宜,不会完全照搬前世学说。
简单说,对于麾下武者,南奕并非是让他们保护弱小,为凡人而战,乃至为凡人牺牲。
他所宣扬的武侠精神,更多是在自身不欺压良善与弱小的前提下,敢向不公世道拔刀,路见不平一声吼,求个念头通达。
至于说“侠以武犯禁”,在前世天夏,确实会招致朝廷打压。
但在此世,却是未必。
因为此世朝廷官府,多与世家相互制约,受世家掣肘。
而南奕麾下武者,若是行侠仗义,基本是与世家豪门起冲突,反倒不会受到朝廷打压。
南奕继续说着:“大离境内,世家多为一己之私利,不恤民力,确实会犯下诸多不公之事。但相较大离,海外之地不服教化,弱肉强食泛滥,不公之事更甚,恐怕更会令道友心中不忿。”
孙九执闻言,眯了眯眼。
南奕的话,确实说到了他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