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面患者接受了中医治疗,在省内辗转好几个城市,用了两百剂以上的药。
方别翻看了一阵,里面多用八正散、连翘败毒散、凉膈散等苦寒峻猛之药,甚至合用增液汤。
这显然是未考虑湿热虽存,但正气已伤这一点。
苦寒药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久损不复,从热淋(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转为劳淋(慢性、虚损性淋证)。
有了判断,方别便接着问道:“现在除了小便不利,尿道灼痛之外,身体还有哪些地方不舒服?”
患者答道:“这几天刚到燕京城,感染了风寒,全身起鸡皮疙瘩,怕冷,尿道灼痛,肚子里也一直反酸,吃东西都没胃口,另外我这个月的例假也一直没来,不知道道是不是跟我这病有关。”
方别点头,这时切脉也有了结果,脉象浮细无力。
从患者身上的症状来分析,食少化艰、腹胀泛酸提示胃阳不足,腐熟无力。
面色萎黄、身瘦则是代表脾阳虚弱,气血生化不足。
月事衍期是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冲任失养的结果。
脉浮细无力则是提示阳气虚,鼓动无力。
以上症状总结下来就是中阳亏虚。
而患者尿道灼痛,则是湿热未清,下注膀胱,灼伤尿道。
外感风寒,由新邪诱发全身起鸡皮疙瘩、畏寒,这也在提示着患者体内卫阳被遏。
此时患者病机已不是单纯湿热,而是正虚,中阳不足为本,湿热残留、外感风寒为标。
所谓中阳,便是脾胃之焦。
脾胃乃后天之本,为人身气化升降中枢。
脾胃阳气受损,会导致三焦气化乖乱,上焦肺失通调、中焦脾失运化、下焦肾失温化,湿热无法排出,病情缠绵。
这种情况,要是再用苦寒药,会进一步损伤阳气,加重病情。
这也是患者初服见效,继服增重的关键。
中医治疗强调动态辨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法,而非一方到底。
此时用药当以宣肺散寒解表,温化中阳救前医之误,再辅以养阴通淋。
这其中的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关键在于灵活应用,许多大夫只知墨守成规,缺乏变通,单是能做到这一点,就足以是一道天堑。
有了思路,方别便提笔写起了药方。
麻黄,桔梗,肉桂,猪苓,泽泻各10克。
茯苓,川牛膝各30克。
乳香3克,甘草梢3克。
杏仁12克,阿胶20克(化入),滑石18克,3剂。
方中麻黄辛温解表,散风寒,杏仁降气,桔梗宣肺,二者合用恢复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正所谓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得宣,能助下焦湿热排出。
肉桂辛甘大热,温补肾阳、温运脾阳,纠正长期苦寒药对中阳的损伤,改善脾胃运化,同时温化水湿,助湿热化解,湿得温则化。
阿胶、滑石、茯苓、猪苓、泽泻乃是仲景方中的猪苓汤,有着利水渗湿、养阴清热的功效,针对湿热残留但已伤的情况,既用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清利湿热、通淋止痛,又用阿胶滋阴,避免利水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