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对陈天弘的了解,能让陈天弘在颁奖典礼上说出来的诗,那肯定非常不错,并且绝对有特殊的蕴意。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嗯假如我是一只鸟”
听到第一句,任昌松所感觉到的是突兀,借物喻人
舍弃了人的思维语言,借用鸟的倾泻他对故国土地的感情
接着他听到了后几句,确定无误。
这种描写没错,不过诗句太简单朴素了吧,并且鸟声应该是优美清脆的,为什么要用“嘶哑”二字
还有后面的暴风雨的打击,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这就使人感受到一股忧郁之情,或者说陈天弘在悲愤什么。
也就那句“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让任昌松才感觉舒适了许多。
可接下来的一句,又让他彻底懵逼。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什么鬼刚刚不是还在大地上飞翔,怎么突然间死了还羽毛腐烂这是啥啊”
陈天弘一句突兀的“我死了”,这个转折点让饶是对诗歌很有研究的任昌松也不知所以。
连他都如此,更别提电视机前的其他人了,甚至他们都不知道为啥好好的获奖感言会突然间扯土地上。
大会堂的代表们同样懵,因为陈天弘是用汉语说的,即便有耳麦的同声翻译,可就理解上肯定不如任昌松,严善清他们。
直至陈天弘将最后的两句诗说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说完这两句后,陈天弘没有停止,转而用英语又从头说了一遍。
“ifiereabird”
任昌松没有去听英文版的,他在脑中想着整首诗,嘴里还呢喃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不知怎么滴,读到这两句,让任昌松的眼睛有些发酸。
以他的功底,没待陈天弘将英文版的念完,他已经明白了这首诗歌里蕴含的情感。
正如陈天弘所说,他热爱华夏的土地,甚至已经到了不知该如何倾诉的地步,所以他便借用“鸟”来表达情感。
至于为啥鸟儿的声音是嘶哑的,这更能抒发对故国土地的热爱,与下面描述的山河景观进行强化对比,让人升起敬佩之感。
然后陡然来个大的转折,鸟儿死了,身躯却依然肥沃土地。
生与死,再次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反差中突出陈天弘对土地的执着的爱,用东方浪漫的话语来形容就是。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直至最后两句彻底升华,这已经不是借鸟抒情了,而是直抒胸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