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庚子年,朝廷科考在即,蜀中有个叫费枢费道枢的秀才离开家乡广都,朝着京师汴京出发。
虽说和百余年前青莲先生的“噫吁嚱危乎高哉”相比,路途好走了许多;而且,明皇避难的时候又把道路拓宽了许多,但依旧是看到屋走得哭。
苦是苦了些,但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越是往汴京方向走,费秀才的感受便越深。广都发给自己的谍文确保了自己可以在沿途的驿站和关卡打点,得到照顾和放行。
至于路上的安全,就更不消说了。官府早就进行了剿匪宣传和整治行动,提前消除了路上的安全隐患。错过了驿站和关卡,费秀才索性就在沿途的百姓家投宿。
真碰上的几个山贼,却也都是活不下去的穷苦人。见自己是个赶考的士子,也没有多的纠缠。穷学文富学武,打破脑壳挤这条独木桥的,有几个又是腰缠万贯的呢?
一路紧赶慢赶,眼前快走到长安的时候,费秀才因为腹泻被队伍落下了。等起身再追上一段时间之后,天色也已经开始暗下来了,似乎与队伍汇合也成了难题。
好在刚才和路人打听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好消息。说前面不远处的燕脂坡还有处逆旅可以打尖,费秀才估摸了一下,再加把劲,应该在日落之前可以赶到那里。
于是,费秀才便打定主意,这天晚上就在那里凑合一晚,明日再赶路,说不定还能追上同乡的队伍。
赶到燕脂坡后,太阳已经落山了。借着依稀的微光,打量着路人说的那处逆旅,费秀才的心里有些打鼓。
与自己这一路上见到的逆旅不同的是,燕脂坡这里的,与其说是个客栈,倒不如说是个农家小院更为贴切。
而且,四周都没有其他人家,显得有些孤零零的。若不是靠着官道,只怕投宿的人都会有些忐忑。
然而,事已至此,费秀才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继续赶路的话,天已经完全黑下来,道路也不好走,实在不太安全。
犹豫再三,费秀才还是决定去试试。他看着屋子里透出的灯光,深吸一口气,然后走到院子外,开始叫门。
不多时,便见一个妇人提着灯笼缓缓走了出来。走到了门口,妇人笑吟吟地问费秀才,“客官可是要打尖?”
见出来的是妇人,还笑吟吟的。费秀才不觉后退了一步,蜀中那里古怪的传说一下子就涌上了心头。
定了定神后,费秀才赶忙拱手施礼道:“见过小娘子。在下从蜀中来,此番前往汴京参加科举考试。只是途中不幸错过了行程,不知贵处可有容身之地?”
“原来是个秀才。”那妇人心中暗道。嘴里却道,“妾身便是此间的主人。住处自然是有的,客官您就放心吧,请随我来。”
跟着妇人往里面走,费秀才也有些好奇。都说这处是逆旅,怎么也不见有几个人投宿啊?而且,整个店里,为何只有妇人一人呢?
不过,心里是这样想,但费秀才却没有发问,默默地跟在妇人的身后,听凭她给自己安排住的地方。
倒是那妇人,倒像是个自来熟,一边在前头引路,一边时不时的和费秀才搭上几句白话,还主动问费秀才要不要烧点热水泡泡脚解解乏,言语之中甚是温柔。
然而,妇人越是热情,费秀才心里越发打起了小九九。但是,妇人的提议还是不错的,赶了一天路,要是能有点热水泡泡脚消消乏,也的确不错。
不过,等到妇人安排好房间之后,费秀才婉拒了妇人提供热水的好意,问了烧水的地方之后,自己寻了些柴火,烧了些热水。也趁着这机会再把这处逆旅打量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