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这怎么好……唉,张侍御于我本有大恩,我都还未有所报答,如今竟又受此恩惠!”
马利征听到这话,顿时一脸感激又羞愧的神情,不好意思去接过张岱递来的名帖。
张岱见他如此,便又微笑说道:“若马协律有更好前程投奔,我自然不会阻碍你的谋计。毕竟这印坊编书,对马协律而言也是大材小用了。”
“不、不是的,什么大才……下官愧不敢当!既是张侍御所使,下官便应下此事,也不需丰厚报酬,只要两餐一宿维持生计便可。下官一定竭诚尽力,妥善编书。”
马利征闻言后才连忙接过名帖,然后便又一脸认真的说道。
“该是如何,便是如何。马协律半生深研的儒艺,不是区区钱帛能够买到的。但商贾之家能够使弄的也唯有钱帛,若是草率送之,又如何能让这些人明白学术的贵重!”
张岱又笑语说道,这所谓的东市赵家印坊,自然也是他的产业,是他门仆赵明奉命从洛阳来到长安开设的,主要就是印刷一些诗集文选、教辅材料。
因为占了一个抢发先机的便利,他家印坊在长安城中也是发展迅猛。尽管这两年间也冒出了许多同类的竞争者,但无论是印刷的技术、使用的材料,还是所刻印的内容,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
所以如今的赵氏印坊,也成了东市当中响当当的一个金字招牌,是许多文人墨客购买图书的首选。每刻印一版图书,起码都能获得上千卷的销量。
虽然不比飞钱那种暴利的金融行当,但也胜在稳定持久,利益也是非常的可观。
不过士林主流对于印坊图书这一事物的评价还是褒贬不一,毕竟任何时代都少不了敝帚自珍、刻板守旧之人,他们总认为传统的就是好的,拒绝改变、也抵触一切新事物的产生。
但张岱却觉得,文化以及文字所承载的信息,只有更便捷、更广阔的传播开来才有意义。
就拿如今的集贤书院来说,每年都在编修大量的图书,但是这些图书的传播情况却并不乐观,大部分书籍完成之后便会被束之高阁,只有一少部分或会从国学和州县府学传播开来,或者参与编撰者抄写一部分收藏家中。
与编修图书所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相比,传播的途径与现状着实堪忧。大部分民众都因为缺少接触的途径,享受不到这种文治所带来的时代红利。
科举过程中衣冠户的形成,也是文化传播不够普及的一种产物,而不是因为这些衣冠户都有一个祖传的好脑子,能够在竞争中无往而不利。
马利征的学术水平和秉性,张岱是信得过的,见其离职之后也并没有什么好去处,于是便抛出了橄榄枝。
他准备在印坊组建一个内容生产部门,不止要招揽一些儒学经义博士,未来还要组建一个文学编辑部,印刷诗文期刊。
诸如李白之类入京游历干谒的大诗人,直接将自己的诗文行卷刊登出来全城传播,可要比投献于区区几家之中还要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