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黯然一听,不禁说道:“听道子兄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有可能是他了。”
乾道子道:“是不是他,去青云峰走一趟便知!”
萧黯然闻言,道:“看来也只好再去拜访拜访这位青云道兄了!”
说罢,萧黯然将那幅道祖图给小心翼翼的卷起,放置在大殿之中,然后和乾道子一同离开了玉京观。
……
“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陆凤秋已经将《庄子·天下篇》写完,已经写到了《庄子·胠箧》。
和天下篇中阐述的内圣外王不同,这一篇中所阐述的是没有差异就不存在圣人和大盗。
同样在《道德经》中也有过这样的阐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这一篇都是庄子篇的精华所在。
这篇中认为的善是上善若水,顺应自然,顺应天道,讲求一个顺字,只要顺应天道,就是善。
不要纠结别人恶不恶,因为一旦这么做了,就成了抢占道德至高点的“圣人”,圣人眼里总会有大盗,所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的确,每个人只能对自己负责,做好自己不要去用道德胁迫别人,这是应该的事情。
别人恶不恶,的确与自己无关。
但却是与被恶者欺压之人有关。
被欺压者受了欺辱,如果看到了还不去管,这其实也是一种恶。
如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便落在了下乘。
如果对为恶者不加以训斥,那为恶者只会以为自己的恶是正常的,是最理所应当的。
这不是胁迫,而是阐述自己的观点。
至于听与不听是你的事,但说不说是我的事。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对自己负责。
至于是不是成了抢占道德至高点的“圣人”,那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陆凤秋秉持的是道是有侠义精神的道,于天道、人道,他有着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是一步一步形成的,而非一蹴而就,人都是一步一步成长的,陆凤秋亦是如此。
他通读百家经典,一身所学,早已不仅仅局限在道门学说之中。
更不会生搬硬套经典之中的经义强加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只是生搬硬套,那本身就是落入下乘。
想要走出自己的道,明白自己的本心,炼化出属于自己的本真大道,这一点是最为至关重要的。
见天见地见自己,不是无情,是见本心性情,见自我本心面目。
……
也不知过了多久,天色黯淡下来。
但青云峰的上空依旧是金光弥漫。
玉京城中的诸多人物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画仙青云子之名再次在玉京城的各处被人们念叨不已。
……
皇宫之中,乾帝杨盘坐在御书房之中,每隔一时三刻,便有那太监前来禀报一声。
“陛下,西山金光依旧。”
乾帝杨盘听到了之后,头也不抬,伏案批阅奏折。
直到那太监最后一次进来说道:“陛下,西山金光已散。”
乾帝杨盘方才抬起了头来,沉声道:“如今几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