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述打破了这个平静,说道:“烧制陶瓷有好几个步骤,拉坯、画坯、上釉、烧窑……有一个环节出点差错,整个作品就废掉了,你就会因此感到很挫败。这种滋味不好受。我经常暗自感叹,做陶瓷这么苦,自己当初怎么就走了这条路呢?”
赵琦明白这番话应该是对他说的,他说道:“360行,没有一行能够不经过专研和辛苦就做到极致,关键看自己喜不喜欢,真心喜欢,哪怕再苦再累,也会做下去。”
陶述看了看他又问道:“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赵琦说:“我的兴趣是研究古玩,准确一点说,研究高古瓷器,特别是宋代的瓷器,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是我所欣赏和热爱的。”
陶述听了不置可否,沉默着把剩下的瓷胚放进窑里。赵琦注意到,陶述把一些瓷胚放在不同的区域。
这么做有其道理,因为柴窑本身就特别容易受到木柴、天气、湿度等条件的干扰,除了这些外部因素外,同一窑内不同作品的摆放位置也会对瓷器品质造成影响,如最高温区就从1320°到1170°不等,各个位置温度差别很大,这显然会对成瓷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好在,经过长期的摸索,窑工们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非常有效的规律,他们把窑内分成20余个温区,用以分别烧制不同需求的瓷器。
陶述把相同的瓷胚放在不同的区域,应该就是想要实验各个区域的烧制成果,看哪个区域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把瓷胚一件件都码放好,陶述直起身体,拍了拍自己的腰,随口问道:“知道为什么要使用土窑吗?”
赵琦马上回答道:“这是因为柴窑采用松柴烧制,在燃烧过程中松柴挥发出来的油脂对瓷器有滋润作用,窑工通过不断加柴让温度逐步攀升,使瓷器均匀受热,加上炉内的水汽与瓷器釉面有机融合,这样就使烧出的瓷器温润自然,典雅耐看。”
听了这番话,陶述总算点了点头,脸上的表情也柔和了一些:“你住的地方有没有给你安排好呢?”
李湖光说道:“还没有,我是直接带他过来的。”
“那你带他去吧。”陶述又对着赵琦说:“我这里的条件有些艰苦,希望你能做好心理准备。”
赵琦笑了笑:“我过来并不是想要享福的。”
陶述说:“希望你接下来一段时间,都能这么想。”
赵琦跟着李湖光来到安排给他的房间,房间有些简陋,只有床、桌、椅各一张,不过房间光线比较好,没有幽暗潮湿的感觉,赵琦没有什么不满的。
赵琦安放好了行李,就下楼去厅堂吃饭。
做饭的是一位看起来五十来岁的老人,陶述喊他钱伯,赵琦也礼貌地跟老人打了招呼。
和陶述相比,钱伯能说会道,也热情多了,招呼着赵琦入座,又给赵琦盛饭,夹菜等等,让赵琦受宠若惊。
这顿饭比较丰盛,味道也很不错,赵琦吃的很满意,只是有一点,陶述有食不言的规矩,全程只能听到吃饭的声音。
饭后,陶述擦了擦嘴,让李湖光去拿了一件木叶盏过来,说是送给赵琦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