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皇帝还特意让赵普作为此次恩科的主考官,这一批录用的士人,也都可算他的门生,刘皇帝抬举之意,甚浓。而通过此番恩科所录名单来看,属于庶族士人的比例,比起从前,有了显著的提升。
贡院门侧的影壁上,大红的榜单牢牢地贴着,与考士子蜂拥围观,反应热烈,这些看起来文质彬彬的读书人们,在这种影响自己一生的事情上,爆发出了极其庞大的能量,倒把负责维持秩序的职吏与差官累得满头大汗。
皇榜之上,一个鲜活的名字整齐地排列着,结果揭示后,反应也是不一而足,落榜者黯然神伤,高中者欣喜若狂,悲喜交加的场面也彰显着当下大汉科考入仕的不易。
为了表示对于这一批士人的重视,也为展现刘皇帝对科举的态度,此番殿试,刘皇帝特意选在乾元大殿,这还是迁都以来的第一次,过去都是在政事堂所在的广政殿进行的。
经过刘皇帝亲自拍板,开宝九年的新科状元,钦点一名叫吕蒙正的士子。而吕蒙正,也是当下大汉科举选才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
他并不是一般寒门庶民,虽非贵族,却也出身官宦,其父吕龟图官居汝州知府,二十年曾担任过起居郎,算是御前走出去的官僚。
同时,吕蒙正也非一心读书的书生,年纪已近二十八,但已有好几年在衙门为吏的履历,是边读书、边充能的典范。
也正因为有为吏处事的经验,他做出的策论文章,方显见识,也更容易冒头,为人瞩目,得以入刘皇帝的眼。
过去,朝廷选才,不发弱冠之龄的青年俊才,如今,没点阅历见识,是很难的,而吕蒙正这个状元,就当下的情况而言,已然算年轻的了。
科考选材,选的终究是官,只要通过了,大部分人都是要为官治政的。朝廷录士之后,有观政制度,但是许多高中的进士,在参考前,就已然经历过吏职的锻炼了,进士吏能的培养,已然在科考之前。
不得不说,这样的制度办法,对于朝廷选取有用的人才,是高效的,因为凡是通过考核的,都有一定的基础,没有的,也能展现出极高的能识。
但同样的,也使得科举的门槛空前拔高,毕竟大汉读书人千千万万,但在参考之前,能有充分的吏职实务能力锻炼的,终究是少数。
不是所有人,都像吕蒙正这般,有个不错的出身,有机会有资源去获取一般学子难以得到的锻炼。
因此,刘皇帝不想朝廷科考,考出一些只知经史子集,而匮乏经世致用的书生文人,但同样的,这样的选材办法下,也使得读书致仕的难度大大提高,让天下诸多读书人上进的途径越发狭窄。
到开宝九年,那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及第天下知的情况,基本没有,那情况几乎属于一种童话了。而可以想见,在未来,会越来越严重。
可以说,当下的大汉科举制度,对于普天之下,大部分的普通读书人,并不那么友好。刘皇帝有意扶持官僚阶层,用以平衡贵族阶层,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来官僚阶层同样会产生固化。
当然,也不全然弊端,至少,朝廷在选材任用上,会更加实用,也更具培养价值。同时,也逼得一些读书人,去选择史、法、算、农、医这些专学之科。
进士科,是为朝廷选拔为政官员的,要求高,需要士人能力更加全面,其余专科则不然,这也是大汉科考的一种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