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天下真正的进入了三国时代。
只不过和历史上的三国的情势差别太大,曾经最为强势的曹魏,如今只能苟延残喘,而曾经最为弱势的蜀汉,则成了如今最强大的,倒是孙吴还和原本的情况差不多。
三方之间这最后的一点平衡局面也没能维持太久,就在刘备麾下发动了对曹魏的全面进攻,想要拔除这个眼中钉肉中刺的时候,孙吴那边在陆逊的主持下,悍然发动了对蜀汉的偷袭。
于是形势好像又变成了当初汉吴联手对付曹魏时的样子,只不过这次被两面夹击的成了蜀汉。
说到底哪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孙吴那边也知道,真个没了曹魏,下一个倒霉的就该是他们了。
为了维持一个相对均衡的态势,起码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孙吴这么干也是必由之路。
可惜刘备这边对此也是早有防备,诸葛亮他们又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关羽那边可不是独自防备孙吴的,老将黄忠也被撤了回来。
对于水战他也是很有研究的,别忘了他的出身,原本干的就是水陆都要防备的活计。
赵云同样也在防备孙吴的一线,他这些年生生被用成了一个守将,这样的活又怎么能少了他。
除了李祐因为目标太大,名声又过于响亮,为了不让孙吴看出端倪,也不能让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过来捣乱,李祐肯定不能轻易动地,还是出现在了抗击曹魏,或者说攻打曹魏的第一线上,保持了对曹魏的压力,让他们想捣乱都无处发力。
结果就是曹魏不止没能给蜀汉带来什么麻烦,反而在李祐的超强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只是面对李祐这一路兵马,也是没能抗住。
彻底的干掉了曹魏这个祸害以后,天下的局势也就明朗了。
蜀汉直接是三面包围了孙吴,只是攻势也难免慢了下来,需要驻守的地方太多,能够抽调出来的兵力反而少了一些,往往只能形成拉锯战,少有压倒性的优势了。
而李祐差不多要防御整个北方,也是抽出不出身来,再者李祐自个也觉得确实已经功高盖主了,不能过于出风头。
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刘备的身体不行了。
毕竟年岁在这,就算最近条件好了,地盘多了,心情比历史上舒畅许多,关羽张飞也都没有走上历史的老路,没得善终,如今还能时不时陪在他这个大哥身边,可刘备的年岁毕竟摆在这。
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上他以前的穷苦日子,都让他的身体没有那么强悍。
所以就在灭掉曹魏以后不久,刘备就倒下了,只不过消息被封锁了,没有传出去,以免影响士气。
直到和孙吴的战事赞告一段落,孙权宣布立国,这才隐约有风声传出来。
让人去恭喜了孙权的同时,刘备这边也把位子转给了刘禅,这也算是一种利益交换吧。
当然作为最大功臣,也是如今蜀汉麾下势力最为雄厚的李祐,又一次成为了双方的焦点。
他的态度如何,可以说会直接影响着天下态势。
但凡他有反心,想要自立,整个北方于他而言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