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透露一个小秘密,其实《钢琴人生》中的这四段斗琴音乐,前三首都是崔唯嵩亲自操刀弹奏录下来的,唯有最后这一首,才是白君文操刀的。
“这首最好,放在最后,”崔唯嵩曾经很认真的跟他说:“所以你是第一配乐,实至名归,不许推辞。”
“老李,老李老李!”刘飞用力推搡着同伴的胳膊:“你听出来了吗?你听出来了吗?啊?你说话呀!”
“别吵!”李路用力把他的手打开:“老子当然听得出来,别以为老子没专门学过音乐就听不懂……这是反战的啊!”
“好神奇,我也听出来了,”刘飞喃喃念叨着:“明明一句歌词都没有,可我真的……真的从这首歌里,听出它的含义了啊……简直神了!”
是的,《罗马尼亚狂想曲》,这是一首经典的反战音乐。
影片的画面回放从主角小时候的贫苦生活开始,然后迅速转化成满天烽火和入侵的RB兵,随后是各种城破后的凋零,是一具具趴伏着的尸体,是满地的鲜血,是路边的杂草,是闪亮的刺刀。琴声变得哀婉悠扬,如泣如诉,天边的夕阳映照着残垣断壁,一地灰烬。
日军侵华是罪恶的,战争是错误的,死于战争中的生命是无辜的,战火之后的一片白地是残酷的——这就是《罗马尼亚狂想曲》想要表达的思想。
白君文觉得脸上有些痒,好像有小虫子在爬,他用手摸了摸,却摸到了一滴眼泪。
“我……被自己的琴曲弄哭了吗?”白君文怔怔的看着指尖的水迹。
这时候,一曲已罢,后面的剧情是无数的赞誉,铺天盖地的掌声,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主角踏上了人生最浓烈的巅峰。
然而这部分有些被观众们忽略了,哪怕这个尾李思颖收得极好,也挡不住这首《罗马尼亚狂想曲》带来的震撼,影厅里已经正式进入了嘈杂期,观众们嗡嗡的声音几乎盖过了电影本身的声音。
“反战主题啊……”
“这个立意真高,整部片子仿佛一下子就升华了。”
“尤其是主角的境界,一下就从国仇家恨,变成世界和平了。”
“这片子构思真的很巧妙,这不仅仅是商业片,这是奔着获奖去的啊。”
“你这不废话吗,就冲着这几段原创琴曲,你敢说它不是艺术片?”
李思颖这部片的艺术元素表达得近乎粗暴,白君文用四首“原创琴曲”和四段“原创旋律”**裸的强行提升了影片的格调,而在商业调配方面,李思颖也做得很成熟完善,所以到了这时,散落在影院各处的主创们都已经露出了笑容,他们知道,这片子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