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不同蛋白质分子、非转录RN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理学功能等等,都是一套独立的体系。
而且蛋白质分子与RNA分子成千上万,即使在人体内,还有许许多多尚未发现或者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生命现象。
比如DNA分子为什么在一个周期内只能复制一次?
DNA分子的构想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
蛋白质的动态性与其功能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基因调控网络如何应对噪声?
核基因组与核外基因组如何协调等等。
……
这些理论的缺失,实际上只能进一步说明人类对生命的认知相当有限。
而且因为学习时间比较短,生物学覆盖面实在太广,庞学林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病毒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
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庞学林对于T病毒的认识,就已经远远超过了斯普鲁斯、柏克莱等人,甚至不在在T病毒领域浸淫了数十年的阿什福德博士之下。
这半年来,在阿什福德博士和庞学林的领导下,肯普滕基地对T病毒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
由于有了艾丽丝的配合,庞学林和阿什福德将T病毒在丧尸体内的演化历程与在艾丽丝体内的演化历程进行了深入比较之后,他们发现,T病毒在艾丽丝的体内,竟然变成了一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所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就要从病毒的致病性说起了。
病毒,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一种最小的生命体,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所侵染的寄主细胞来提供它完成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很能量。
到目前为止,如艾滋病、狂犬病、禽流感、甲型流感、SARS、新冠病毒、天花、埃博拉等病症,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因此,在很多人心目中,病毒总是与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了一起。
但是实际上,并非所有病毒都会导致疾病。
在感染人体的病毒中,有些病毒进入寄主细胞后并不会对受感染的细胞或者器官产生明显的伤害。
一些病毒能够与寄主细胞长期共存,相安无事,并不影响寄主的日常生命活动,还有一些病毒,甚至可以让赋予宿主应对环境胁迫的能力,从而受益。
比如腺相关病毒(AAV),绝大多数人都受到过它的感染,但没有引发任何疾病。
腺相关病毒在人体内进行复制与繁殖,却并不影响寄主细胞的日常生命活动。
正是借助这样的特性,科学家们将AAV的编码部分基因剔除,构建出一种重组的AAV病毒载体,重组载体可以插入一些治疗基因,通过AAV导入人体,使其在人体体内长时间稳定地表达,进而治疗一些遗传疾病或者癌症。
至于另外一种,就是所谓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
这种病毒在进化过程中,与人体细胞形成了非常亲密的关系,可以说人体的正常运行离不开ERV的帮助。
科学家们在分析了人类全基因组序列后发现,在人类基因组中,至少有百分之八的序列源于ERV。
有研究表明,人体内有1743个基因是从ERV的启动子序列上起始或者终止转录的,有些ERV的启动子序列甚至可以决定其下游基因只能在某些特定的组织器官或者某些特定的时段才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