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行政上,关税上的保护,根本没有能力同国际巨头竞争。
人家的东西打垮你的民族产业轻而易举。
于是到了2004年,铁道部搞高铁引进的时候,已经学乖了的中国玩了一手经典的三国杀。
当时铁道部委托中技国际招标公司为铁路第六次大提速进行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招标公告明确投标企业必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合法注册的,具备铁路动车组制造能力,并获得拥有成熟的时速200公里铁路动车组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国外合作方技术支持的中国制造企业(含中外合资企业)”。
这段话比较绕,通俗解释一下,就是两个意思:第一,投标企业必须是中国企业,西门子、庞巴迪、阿尔斯通以及日本高铁制造企业本来想直接参与投标,这一条件将它们挡在了门外。
第二,中国的企业也不能随便投,必须有拥有成熟技术的国外企业的支持,这一下又把“中华之星”、“蓝箭”等国产动车组挡在了门外,因为铁道部的真正目标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此外,铁道部只指定了两家企业能够技术引进,一家是南车集团的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是北车的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这被称为“战略买家”。
铁道部还要求,投标前国外厂商必须与中国国内机车车辆企业签订完善的技术转让合同,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取消投标资格。
更狠的是,铁道部还设置了一个考核环节,叫作“技术转让实施评价”,考察对象是中国投标企业,裁判是铁道部成立的动车组联合办公室,简称“动联办”。
虽然你中标了,但铁道部先不付钱,然后国外企业作为老师要向国内企业传授技艺,动联办不考核国外企业教得怎么样,它只考察国内企业学得怎么样,只要是国内企业没有学好,他就不付钱。
实话说这个规定有点太霸道了,国外企业不但要全心教,还怕遇到笨学生,因为即便他全心教,碰到笨学生学不好,他的钱一样打水漂。
于是,借助庞大的国内市场,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非但完成了高铁自主化、国产化的工作,更是在技术上完成了对昔日老师的超越,将其打入海外市场,使之成为了中国制造一张亮眼的名片。
甚至在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芯片)这种能源变换与传输的核心器件上(高铁核心器件),中国也完成了国产化,并且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在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航空航天、电动汽车与新能源装备等领域。
类似的一幕也同样发生在液晶显示屏产业、超级计算机产业、手机产业、盾构机等产业领域,可以说后世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与这些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脱离不了关系。
只不过在这个时代,想要凭借中国当前的工业基础对西方国家完成弯道超车,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了。
芯片领域,不管是人才储备,还是资金密集度,都远远比不上西方企业。
唯一的发展道路就是慢慢苟,一步步积累技术。
等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互联网产业规模也开始起来的时候,才是庞学林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
庞学林和倪光南一边吃,一边天南海北地聊着。
从IC产业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从国内的学术**聊到产业界的一些八卦轶事。
等到倪光南喝得有些晕晕乎乎的时候,庞学林才忽然出声道:“倪工,有兴趣来星环科技吗?我们准备搞视频解码芯片以及显卡芯片,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我觉得您很适合这个职位。”
倪光南微微一怔,微醺之下,酒瞬间醒了大半。
倪光南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庞总,我相信你的眼光和能力,不过我现在在联想待得好好的,而且我们接下来也有CPU的研发计划,你的好意我还是心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