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一号的太阳帆面积高达十万平方公里,在四光年的漫漫征途中,总会遭遇星际尘埃以及可能存在的陨石群。
虽然纳米镜膜本身的强度很高,但总会出现意外破损情况。
在航行日志中,就记录了几次由前四位苏醒者执行的维修情况。
总的来说,方舟一号的状况良好,即便发生过一些意外的碰撞或者损伤,也在系统冗余范围内,基本上没有超出启程时的预料。
看完航行日志,接下来,庞学林将注意力放在了通信记录上面。
方舟一号太阳帆超过十万平方公里的巨大面积,使之成为了一个天然的超级天线,也使得方舟一号与地球之间进行超远距离通信成为可能。
过去三十年时间,方舟一号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和地球上进行一次通讯。
一开始,这样的通讯时延很短,几小时就能往返传输一次。
渐渐地,这种通讯开始延长到几天,几个月。
到现在,地球上的消息发出去以后,至少要等八年时间,才能收到方舟一号的反馈。
庞学林先是大概查阅了一下官方的通讯信息。
与航天部门的通信信息乏善可陈。
大多都是飞船穿越宇宙空间时所记录到的航道信息。
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全新的发现。
比如最重大的发现莫过于方舟一号在穿越柯伊伯带的时候,发现了一颗质量比天王星稍小的冰巨星。
这颗冰巨星的公转周期超过一千年,距离太阳超过三百个天文单位,被科学界认为是太阳系第九大行星。
这让庞学林也有些吃惊。
所谓的柯伊伯带,最早由荷兰裔美国天文学家杰拉德·柯伊伯提出,他认为在太阳系边缘存在一个由冰物质运行的带状区域,为了纪念柯伊伯的发现,这个区域被命名为“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是围绕太阳的一个甜甜圈形状的冰环,从海王星轨道的30到55AU(天文单位)处延伸。最远可以达到一千个天文单位以上。
柯伊伯带内有成千上万个大于100公里(62英里)的冰体,估计有一万亿颗或更多的彗星,短周期彗星(绕太阳运行不到200年)大多起源于柯伊伯带。
科学家此前就发现,柯伊伯带那一些天体的运转轨道与计算不符,由此猜测,在柯伊伯带内部存在一个大引力天体,从而影响了柯伊伯带内部分天体的运转轨道。。
方舟一号的这次发现,算是有了实锤。
除了在柯伊伯带的这一大发现外,方舟一号还大概测算出了太阳系奥尔特星云的直径。
也让人类天文学家对于太阳系的起源、演化等过程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知。
官方通讯大多都是这些科学数据的交流,剩下的信息,基本上都是私人通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