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所以采取“换官”政策,目的是笼络燕云地区的上层汉人,以巩固大宋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可这个政策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来,大宋对燕云地区的上层汉人是不信任的,不然,为什么不能让燕云地区的上层汉人留在原地继续为官呢?
而“换官”带来的结果并不好——许多燕云地区的上层汉人,最终,要云去了辽东,要么投向了金人,他们对大宋失望透顶。
“授田”政策(即将燕地富户的田地和房舍给常胜军,用做常胜军的军饷和驻地)的危害最为明显。
此策一经施展,燕地之人大量流离失所,其中很多在辽国和蔡仍统治下还是上层的人家,在大宋的统治之下,却终沦为乞丐,甚至这其中还包括不少原来辽国的重臣和他们的亲属。
燕山府知府王安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些事,但想要彻底解决这些人,难度很大,因为郭药师与常胜军是这一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肯定是要进行阻挠的。
最失民心的便是“盐法”。
辽国后期,燕云地区的税负并不重,民众的经济负担普遍也比较轻。
到了蔡仍统治时期,蔡仍更是对税收进行了质的改革将没必要的税收全都砍掉,甚至直接颁布了三年免税政策,让燕云地区(尤其是云地)的人可以休养生息。
轮到大宋接管燕云地区之后,赵佶君臣在燕云地区却实行了和内地一样甚至更高的官盐制度。
不说跟蔡仍时候相比,燕云地区的人,现在普遍认为,蔡仍统治时期,他们就像在天堂里生活一般,后悔死了没有跟蔡仍去高丽。
只说跟辽国后期相比。
辽国后期时,每贯四百文,得盐一百二十斤。
到了大宋统治时期,每斤盐暴涨到二百五十文,甚至是暴涨到了二百八十文。
如此高的盐价,如此大的反差,大宋政策所得到的结果,只能是民心尽失。
关键的关键,大宋做了这么多,也没有买到常胜军和义胜军的忠心——无论是常胜军还是义胜军,他们从上到下,从军官到士兵,对大宋并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
他们中有些人,自认为是辽国人,因为辽国已亡,他们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才投靠了大宋。
他们中有些人,原本也想投靠大宋,老老实实的当宋人,可是,宋人却不断嘲弄他们,侮辱他们,对他们的汉人身份不予认同,这导致他们心理严重失衡,使得他们的立场与观念极不稳定。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赵佶君臣对此却缺乏清楚的认识,他们还洋洋得意的用着他们的帝王之术、御下之术、平衡之术,希望依靠他们既不信任又不得不依靠的常胜军与义胜军来保卫大宋的北部边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赵佶君臣在政治上是多么幼稚与可笑。
一旦边境爆发战争,燕云地区的汉人占大多数的常胜军和义胜军,能为大宋卖命吗?
……
宣和五年四月初,完颜宗望从金国南京(平州)派出使者,来宋朝河东宣抚司找谭稹,请求借军粮二十万斛。
金使说,这是前任宣抚司曾答应的事,也就是童贯所率领的宣抚司答应的事——实际上,这是赵佶同意的事。
谭稹对此感到很为难,他回答说:“二十万斛粮食不是那么容易搞到的。再说,自我来宣抚司后,就从没看到答应借给你们军粮的片纸只字,所以这事很难办。”
金使解释说:“借粮之事,是贵朝使者王宗昌在去年四月亲口答应的。”
谭稹一听是口头答应的,便没好气地说:“口头答应岂能为凭?那你们去找王宗昌要吧。”
此时,金军的确缺乏军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