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岳山身为新学领袖,又有渭水书院可以培养人才,用不了十年他就能弥补自己的短板。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这几年怎么办?
王家也是名门望族,王绩的哥哥王通是隋唐时期最顶尖的大儒没有之一,李纲这些人在他面前都自能当弟弟。
他们家需要岳山帮忙举荐人吗?不需要。
可他还是说了,还是当着孔颖达和豆卢宽两个人说的。
为什么?
在用实际行动支持岳山。
王绩推荐给岳山的人必然是优秀的人才,到中枢担任中层官员绰绰有余,能弥补岳山的短板。
这就是王绩让他举荐人,他要反过来感谢王绩的原因。
这个话题大家并没有多聊,话题很快就转到了学政和科举上面。
“今年的道试算是废了。”孔颖达嘴里说着丧气的话,脸上却一点沮丧的表情都没有。
“何解?”岳山问道。
“道试录取八成都是世家子和官宦子弟,这场风波牵连太大,大批中举士子被取消名额,可不就是算废了吗。”孔颖达回道。
“不过这也算是好事儿,行测一科对世家子和官宦子弟太有利了,寒门士子大多都倒在这一科上。”豆卢宽接话道:
“针对这一点书院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学科,寒门士子可以进入书院系统学习,能大大弥补这个短板,等明年情况就会好很多。”
岳山略微一想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行测照应的是‘格物致知’这句话。
可是寒门士子和普通百姓连读书都难,哪有资源搞什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世家子和官宦子弟家底殷实能四处游学增长见闻。
当然,行测一科也是有固定套路在里面的,可以通过大量习题练习进行熟悉。
可在古代知识太宝贵了,行测牵扯的科目又太多,寒门士子没有那个能力接触这么多学科。
就以数学为例,算学在古代算是偏门学科,只有国子监才开设有固定算学科目。其他人想学习就只能拜算学先生为师才能学到。
但在古代掌握算学的人太少了,千里挑一都不夸张,上哪找算学先生去?
而世家子和官宦子弟就没有这方面的担忧,他们可以接触到各个学科的先生。
所以在行测一科世家子和官宦子弟是占优势的。
岳山单独开设行测科目的时候还真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不过还好,书院体系能有效补充这个短板。
孔颖达和豆卢宽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书院单独开了针对性学科,寒门士子可以通过书院学到这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