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文唐 > 第645章 叛乱和移民

第645章 叛乱和移民(4 / 6)

“即便是当地人也要小心翼翼才能生存下去,贸然把北方人迁徙过去,恐怕用不了多久就十不存一了。”

“还要考虑到当地俚僚人的想法,他们对朝廷的信任本就不足,迁徙大量北方人过去容易让他们误以为朝廷在争抢他们的土地财富。”

“要是双方发生一点摩擦,再被有心人煽动,朝廷经营数年才创下的大好局面恐怕会一遭丢尽。所以我以为往岭南迁徙人口一定要慎重。”

“可以先圈定一些远离俚僚人又比较适宜居住的地方,少量迁徙一部分过去定居,然后在以此为据点慢慢向四周扩散。”

“我以为当以二十年为期,逐步完成人口迁徙、俚僚人改造等计划,从而真正把岭南化为腹地。”

听完,众人都不说话了。

岭南的危险他们不知道吗?不,太清楚了。要知道就在几年前岳山提出岭南大开发的时候,不少人还站在一旁等着看笑话呢。

从古自今岭南就一直被视为莽荒之地,瘴气、毒虫猛兽、野蛮的俚僚人等等,去哪里的人能活着回来的十不足一。

大部分人都不相信这样的地方居然能成为粮仓。

可岳山一波操作确确实实打了所有人的脸,岭南真的成为了粮仓,关中大旱的时候几乎以一地之力养活了关中百万生民。

这几年每年都为朝廷贡献无数的粮食,朝廷在洛阳等地建设的大型粮仓里装的四分之一都是从岭南运回来的粮食。

军方凭什么敢把全国的军队轮流抽调到北方草原进行实战训练?要知道大军一动那就是消耗粮食的无底洞,每天消耗的粮食吓死人。

就是因为有岭南源源不断运送来的粮食支撑。

尝到甜头的朝中诸公自然想要更多,所以他们才会无视岭南的恶劣环境把北方的百姓迁徙过去。

至于死多少人,那都没有粮食重要。反正都是隐户原本就不为朝廷缴纳赋税,死了就死了。

但李世民不一样啊。

史书上关于李世民的评价有很多,也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有人说他出身权贵其实并不是怎么同情百姓,所谓的仁政都是为了自家的江山长治久安。

然而在人口政策上的宽仁上,唐朝的前三位皇帝都可以在历史上排进前十。

为什么?

古代朝廷收入的大头是什么?户税和地税,朝廷百分之**十的税收都来自于此。所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人口。

就以隋朝为例,杨坚和杨广父子俩数次大规模搜括隐户,甚至逼着百姓分家,就是为了多收户税。

唐朝初期实行的是“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政策,从来没有搞过人口普查,更不会强迫百姓分家。

一直到李治统治时期,唐朝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在籍户册还不足四百万户。当时的隐户数量和在籍数量是差不多的。

有人要说了,隐户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出仕,甚至经商都受限制,国家还不分永业田,这算什么仁政?

然而,就算上了户籍册就能当官了吗?大多数百姓还是要在土里刨食。

隐户是不用交税的,也不用服劳役,仅此两项就能结余大量的钱粮。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百姓明知道只要自己主动上户口就可以分永业田,依然选择当隐户的原因。

初唐三位帝王放任百姓当隐户,在当时来说就是一种仁政,还是史上少有的仁政。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