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山到现在都庆幸当初拉着裴矩一起搞大字典编撰,要不然就无法结识李纲,也就不能认识王绩和这么多名师大儒。
虽然大字典编撰对他来说已经可有可无,但当初认识的那一批人给他带来了太多的帮助。
在校园里漫无目的的闲逛,回想着已经去世的裴矩和李纲,他颇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就在他感慨物是人非的时候,三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他面前。定睛一看,正是他的三个徒弟冯易、陈忠和李恪。
三人也看到了他,马上跑过来行礼道:“老师。”
对面一开口岳山就闻到一股酒味儿,挥手在鼻子前扇了扇道:“大白天的你们这是哪去了?”
冯易讪笑道:“去参加了个文会,实在躲不过就喝了一杯。”
见他们都很神色自如就知道确实没有多喝,岳山也没有生气。他又不是老古板,徒弟喝一点酒就暴跳如雷。只要不酗酒就没关系。
正好他也有事情要找他们,这下也省事儿了,就把三人交道一处僻静的地方问道:“你们两个年岁已不小,是到了出仕的时候,不知道你们有何想法。”
这话自然是对陈忠和冯易两人说的。
“弟子想参加科举。”陈忠认真的道。
岳山点点头表示赞同。这非常符合他对陈忠的认识,别看这个徒弟沉默寡言,内心却非常执拗好强,想走科举证明自己的能力很正常。
又问冯易道:“你呢?”
冯易洒脱的道:“用您的话说我的性格放荡不羁,实在受不了那个约束,您就别为难我了。不过您放心,为了不让人说您教徒无方我也会参加科举的,只是考上之后不会出仕为官。”
“放屁。”岳山气道:“自己惫懒别把责任退给我。再说我还用你给我涨脸?你爱咋咋地,只要能过得去你爹娘那一关就行。”
一提起爹娘,冯易再也维持不住形象,苦巴巴的道:“这还要师父您给拿个主意才行,我爹娘就听您的。”
“滚蛋,我可不想让你爹娘抱怨我。还有一个月就要京考,看你们两个能不能考上,都走吧,别碍眼。”岳山不客气的道。
“喏。”三人行了个礼就准备离开。
“李恪你留下。”岳山忽然说道。
李恪很疑惑的停下脚步,和两位师兄道别之后重新回到岳山身边。
等两人走远,岳山才重新打量起这位贵为蜀王的弟子,亦是他的三舅哥,反正关系很乱。
李恪今年已经十六岁生的是器宇轩昂,确实颇类年轻时的李世民。但也正因为太像李世民了,他这些年始终小心谨慎,不敢表现的太优秀。更是不敢去碰一些敏感的东西,比如兵法。
对这个徒弟岳山的态度也很复杂,一方面是心疼,过的太压抑了。另一方面又觉得,起码比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百姓要强,别那么矫情了。
所以他对李恪并没有特殊照顾,平时就放在书院和大家一起学习,偶尔和冯易三人一起叫过来开小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