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闲恭敬回答道“还成,王启年是个机灵人。”
范建微微一笑说道“你在北齐熟人多,对于这点我是放心的。”他忽然摇了摇头,有些莫名其妙说道“说来也怪,我看安之你对北人倒是不错,可别忘我们两国之间有死仇不可化解,某些时候可以利用一下无妨,但不可以全盘信任,尤其是不能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范闲微微一怔,不知道父亲是不是猜到了什么,呵呵一笑,解释了几句。
范建忽然关心说道“费老给你治伤,如今怎么样了”
范闲不想让父亲担心,便没有说出真气流散的实情,点头应道“好的差不多了,再调养两个月,应该就不用担心。”
“还要两个月”范建皱眉道“江南不比京都,山高河深皇帝远,你如今身体又不如以往,万事都要小心,切不可再如这两年一般事事争先,一旦动手,就非要制对方于死地但凡能容人之时,暂且容他,不急在一时。”
范闲听出父亲话语中的担忧,也知道长辈是提醒自己。
在京中的争斗,范闲下手向来极狠,即便面对着长公主与二皇子,他也没有退却过,一昧手狠胆壮。只是去了江南,面对着那些封疆大吏,深入到江南世家的大本营,虽然从权位上看似没有人能撼动自己,但没有父亲与陈萍萍这两座大山在身后,自己做事应该要更圆融一些。
父子二人就年后的事情交换了一下意见,针对长公主入京之后,会对朝局带来怎样的变化,也做出了足够细致的分析。范建提醒范闲,应该注意一下年后便会入阁的胡学士。范闲不明白父亲专门提到那位文学大家是什么意思,但仍然将那个人名牢牢地记在了心中。
范建轻轻拍拍肩头那双稳定而年青的手,微笑着说道“看来陛下是真准备将监察院交给你,日后你在院中,他总要在朝中找一位声名地位都能与你相对应的文官,这是为将来准备。”
胡学士当年领一世文风之变时,不过是名二十出头的年青人,如今大约四十多岁,在天下南方文名之盛,在范闲出世前,实是风头无二,只是这位仁兄近年来官运颇为不顺,在七路中颠沛流离,位高而无实权,今番入京便执门下中书,也算是朝廷的重用。
范闲笑着摇摇头,心想自己又不打算过多干涉朝政,更不会去撩动那位胡学士,想来他也不会主动来招惹自己。
父子二人又闲话了几句,范闲想着今天族中还要祭祖,试探着问了一声。
范闲回头望了儿子一眼,叹息了一声,摇了摇头,心想这孩子有这份心已是极难得的事情,但是他能表露心迹,自己却不能让他的名字录入族谱,毕竟还要顾忌宫中那位的脸面。
范闲也只是试一下,看看有没有这种可能,见父亲反应的很直接,便知道自己依然是在痴心妄想,心里便觉得有些不舒服。
上午的太阳,暖洋洋地照在范家花园之中,包括范尚书、柳氏、若若在内的大部分人都已经去了田庄所在的范族祠堂,连带着管事,嬷嬷,丫环也去了一大批,此时前宅后宅便只剩下了不多的人,显得格外安静。
“我知道你想去。”婉儿坐在他身边轻声安慰道。
范闲正在看书,澹泊书局印出来的第一批庄氏评论集,名字是范闲取的,字也是范闲题的,据七叶说,销量极为看好,回笼的资金远比想像的快,尤其是北齐朝廷一次性订购了一万本,让范闲的荷包再次鼓囊囊了起来。
听着妻子的话语,他微笑着抬起头,随意将书放到一边,嗯了一声“怎么担心我想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