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天风 > 第四十二章 寒风关

第四十二章 寒风关(2 / 4)

其他各种危险,更是数不胜数。在农业文明时代,征服这片禁区几乎不可能。

因此,要想通过都市联盟进入惊虹,就必须穿过三角海峡。对于更加不擅水战的天风人来说,一旦水上遇袭,只怕大军尚未到敌人领土,就会全喂了海中的鱼虾。

第三个选择,便是强攻寒风关。

然,寒风关城高墙厚,布置层层设防,其防御坚度更胜过当年的三重天。因此,即便是如烈狂焰这样的战神,面对这样一座雄关巨隘,最终也只能长长兴叹。

倘若说,攻城拔寨者,无三倍以上兵力不可下,那么面对寒风关这座钢铁堡垒,没有五倍的兵力,烈狂焰都不愿轻易动之。

这座号称观澜第一雄关的巨大城关,初入人眼,给人的感觉便是壮观,气势雄浑。

与三重天这类将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与人类能工巧匠智慧的结合利用到极至的天险重堑有所不同的是,虽然寒风关也是依山而建,但它彻彻底底是一座人工建筑,且是观澜有史以来,耗资最为巨大,动工时间最为长久,要塞坚固程度最为可怕的一座城关。

寒风关的城防,其特点在于层次分明,守中带攻。

寒风关的阵地从城外15公里便铺展开来,由外向内划分为荒芜圈、警戒圈和城防圈。

距城15公里范围内是荒芜圈,实行坚壁清野,能撤进城的全部运走,如果必要,还会将带不走的付之一炬,并向水井投毒。

离城5公里处,就进入了警戒圈。延警戒圈边缘,每隔一定间隔,在制高点上设3人侦察哨一座,形成一道警戒线。侦察哨之后,每隔1.5公里设一联络哨,保持侦察哨与城池间的联络。白天的联络信号是,发现敌军举一帜,接近警戒线举两帜,进入举三帜,向城市而来举四帜,接近城郊举五帜。晚间则以火代帜。此外,各要道和关卡,还要设置3人一组的机动小队,负责侦察和反间谍。这道三位一体的警戒圈,会在敌军进至城郊,即将围城时撤回。

城上远射兵器射之所及便是城防圈的边缘,在此范围内的城外地物一律铲平,以扫清射角和视线。

在距墙根10米外是防御措施齐全的护门墙体系。

护门墙后,附加一道木篱或夯土的矮墙,后面部署士兵,待敌军进入护门墙范围,配合城上守军,以武器杀伤或柴草熏烧之。再向内,是宽2.5米的拒马带,主要用于阻碍敌军云梯接近。在守军出入的地段,拒马会浅埋成易于移动的状态,并在城顶加以标志。最后,在距墙2.5米以内,是5行高出地面0.5米的交错尖木桩,兼有阻碍敌人攀城和刺死坠落之敌的功能。

接下去才是城墙,这是攻入城池的最后屏障。寒风关的城墙高达15米,墙顶宽度足有7-10米,守军可在上面自如的机动和战斗。延墙两侧有厚1米、高0.6-1.4米的女墙,其中外侧女墙较高,开有外宽内窄的射击孔。除了城角建有永久性的角楼外,战时还要延墙添置大量临时楼台。每隔60米,建一座突出外侧城墙1米的观察楼。每隔180米,建一座突出外侧城墙3米、用以消灭城下死角和夹击城下敌军的木楼。同样,每隔180米,还竖有一堵3米高尖木桩连成的横墙,平时开小门供穿行,敌军登城后封闭作为路障。最后每隔360米,再建一座突出内侧女墙4.6米的木楼,以备攻击入城之敌。

寒风关的墙根厚达20米,甚至40米,即使城基被挖空,也不至因失去重心坍塌,而只会下沉。每隔约200米,由内向外挖掘,接近外侧5-6寸时停止,即形成一道暗门,留作突击杀出之用。暗门内侧还备有带风箱的窑灶、柴草和障碍车,以备敌军发现,从中杀入时,加以烟熏和堵塞通道。

城楼之下,城门洞内外侧都设城门,门洞中部还有辘轳升降的悬门。三道门都设有活动射孔。为了防御火攻,除了在城楼中预备水罐水盆及长柄麻袋外,还用间隔16厘米、突出2-3厘米、交错排列的圆头木桩在门外侧包裹上铁皮。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