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龙虎大宋 > 第十四章 北宋官制

第十四章 北宋官制(2 / 4)

宋朝的官制表面上复杂无比,每个官员都有一大堆官衔,其实并不复杂,仁宗时期官名主要分为四大类。

分别是“散官”“馆职”“本官”和“差遣”。

所谓【散官】,相当于后世军队中的军衔,这会是“xx郎”和“xx大夫”。散官是寄禄官,用以决定官员品级,穿什么颜色的官服,发多少俸禄;

散官没有实权,一般给官宦子弟的蒽荫官都是散官,宋朝冗官弊病就冗在散官上,大量的散官无所事事,却在编制内,享受和实权官一样的高额俸禄,日子无比滋润。

所以后来神宗“元丰改制”就废除了散官制度,以至于元朝修《宋史》时记录宋神宗之前的名臣传记里都不录散官衔。

【馆职】又叫馆阁官,这类官相当于后世荣誉教授,荣誉博士什么的,比如包拯的“龙图阁直学士”就是馆职官。龙图阁在管阁中还是次一等的,最高级的是昭文馆和文渊阁,成为执宰一般都会挂着这两馆大学士的头衔;

职官当然也没权力。

【本官】也叫“职官”,这就容易理解了,就是朝廷正式授予官员的官职,比如六部尚书、侍郎、大理寺卿这些;

但还没有实权。

真正有实权的是【差遣】,假如你本官是户部侍郎,但差遣是“知大理寺少卿事”,那你就得去大理寺上班,去户部没人搭理你。

差遣不看品级资历,一些**品的小官,若是有能力,也会被朝廷差遣至州府执掌一方;同理,那些一二品的顶级执宰,若是宰相干的不好,也会顶着一二品的高阶寄禄官位和荣誉头衔,被朝廷踢出中央,到地方上任知州。

“相公”一词本就是称呼宰相的,但宋朝执宰级高官被贬地方是常态,这些“相公”们被贬到了地方上只是换了“差遣”,散官、职官和本官几乎不变,所以人们还是会称呼其相公,后来这个称谓就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女子对夫君的美称。

差遣都有前缀,比如经略、提举、判、权知、知……高官到“州格”低于自己散官位的州任职,叫“判xx州事”;平级叫“知xx州事”;低级官员到高出自己品级的州任职叫“权知xx州事”。

杜守义现在的官是:朝散大夫(散官,从五品);太常寺少卿(本官,从五品),权知眉州事(眉州州格正五品,所以是权知),他目前没有馆职头衔。

所以,杜守义还穿着绿色官袍,差半步穿绯色袍。

“和我同年中进士的那批人,韩琦三十多岁就当上了枢密副使,文彦博文相公眼下已经是第二次入主东府当首相了……”

说到这里,杜守义面露哀色,连杜若都心疼他,这老哥是仁宗天圣五年的进士,这一届在文化影响上虽然不及接下来的嘉佑二年龙虎榜,可也是千年科举极为有名的一榜。

这榜号称“执宰榜”,出过文彦博韩琦王拱辰等七八位宰相,还有一位包拯。

“老爹你也不要太伤心,韩琦韩相公目前不也是知州嘛,和你一样。”杜若安慰道。

“能一样吗,人家那是以正三品枢密直学士判相州,一朝入京直接就是执宰……”杜守义身形摇了摇,又被打击了下。

见他更难受,杜若便不再安慰,问:“爹,咱们别急着嫉妒别人,回归正题吧。”

“哦对正题。”杜守义眼睛亮了亮,道:“为父我当年也是跟着范公在西北打过党项人的,虽然有污点,但功绩和资历还是有的。”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